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不断加强。通过举办科技活动月、建设科普示范点,组织开展科普旅游和科技下乡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建立海口科技活动月制度,2006年以来,参加单位150多个,开展活动1500多项,受益人数约130万人次。营造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的环境,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与其他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与不足:一是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财政引导作用有待加强。《海口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R&D)经费的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但是,到2010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不足1.5%,远低于全国先进城市水平。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程度较低,科技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较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三是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小,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领军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与创新水平亟待增强。四是科研基础条件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科技资源分散,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善,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现代体系尚未形成,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科技推广和科技知识普及网络尚不完善。五是政府主导作用亟待加强。政府各部门支持科技创新合力较弱,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善,促进创新政策力度尚需加大,保障科技发展的法律政策亟待完善,大特区政策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这些困难和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海口市科技事业的创新和发展,需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以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科技进步的新要求。
(二)形势分析
1、国际形势
金融危机加快了重大科技变革的步伐。为了尽快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世界经济开始进行结构与增长模式调整,激发了世界科技蓄积的巨大能量迅速释放和转化,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世界各国纷纷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低碳技术等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并在投资、科技开发、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极大的倾斜,力图尽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发掘具有巨大带动作用的新支柱产业。
科技全球化的广度与深度迅速拓展。近10年间,国际科技合作论文的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在PCT专利中,跨国合作产生的专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5.4%提高到本世纪初的7.2%。跨国公司主导的研发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北美和西欧的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研发投入比重已占总研发投入的35%以上。新的跨国技术联盟数量在近10年几乎翻了一番。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科技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在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的同时,科技创新必将日益成为国际争夺生存权和话语权的焦点,竞争更趋激烈。
创新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的核心。2008年,日本政府出台了《研发力强化法》,推进研发体系改革,强化研发能力建设,提高研发效率,2009年又出台了《数字日本创新计划》。2009年,美国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2010年3月,欧盟首脑会议通过《欧洲2020战略》。其他国家如韩国、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南非等也纷纷出台创新计划,强化创新战略部署。可以预见,在“十二五”期间,自主创新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成为各国确保创新战略实施的主要措施。从2003年开始,全世界研发投入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球研发投入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财政收入和企业盈利造成严重影响,但全球研发投入依然保持了增长。2009年,美、日、德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预算分别增加了3%、1.1%和5.9%。美国宣布将把R&D占GDP的比值提高到3%,并承诺研发税收抵免政策永久化。2010年3月,欧盟27国共同承诺将R&D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在“十二五”期间,全球的研发投入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并且将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的手段和保障措施。
2、国内形势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改善民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从2008年起,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迫切需要加强人口健康、环境保护、粮食和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发展,把发展民生科技作为促进内生增长的重要引擎,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十二五”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科技支撑能力的战略跨越。“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必需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