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面对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将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挑战,现今可供工业大规模开发的资源不足,即使我县优势行业竹木制品业资源也满足不了加工的需求。可供开发土地匮乏,加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工业发展的制约是长期的、根本性的。
3.面对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矛盾。景宁生态环境在全国排名前列,工业发展面临越来越高的环境门槛,作为欠发达地区,又迫切需要推进工业化,然而伴随工业加快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又会加大,如何即加快工业发展又有效保护环境,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做到有机的结合。
4.面临节能减排政策压力大。目前国家对节能采取一刀切措施,要求在“十一五”期末单位GDP能耗下降20%,而我县由于工业经济不发达,单位GDP能耗基数很低,2008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为1.102吨标煤/万元,浙江为0.782吨标煤/万元,景宁为0.47吨标煤/万元,2010年要求单位GDP能耗为0.387吨标煤/万元,可见景宁单位GDP能耗下降空间已被堵死。如果国家在“十二五”期间还是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景宁项目将受到审批限制,节能降耗政策将对景宁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制约。
第二章 景宁工业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两创”总战略,深入实施县委“一三四八”发展战略和实现“三大目标”的要求,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目标,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工业为重点,以创新和选商引资为动力,着力延伸制造业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实现景宁工业跨越发展。
二、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和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朝着有利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节能环保低碳的方向发展。
--借力发展原则。进一步研究消费需求和市场规律,国内外及周边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景宁区位条件和现有产业基础,不断扩大与发达地区的产业融合,持续深入实施借力发展,不断开拓招商引资新领域。
--统筹发展原则。统筹县内和丽水“飞地”协调发展,按照“内优外拓、内外并重、错位发展、做大总量”的工业发展思路,又要结合区位条件、现有产业基础实施统分结合、错位发展,有所侧重,避免重复建设与盲目竞争。
--转型提升原则。景宁畲族自治县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要立足现有产业优势,促进景宁制造业的高端攀升和内涵升级,完成从传统低端、低附加值制造到现代高端、高附加值制造的转变,特别是丽景民族工业园要积极抢占产业的价值“高地”和创新的“制高点”。
三、发展目标
根据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工业发展的实际,生态环境是最大优势,加快发展是最大任务,按照“扩量与提质并举,成型与转型并进”的理念,做强工业,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具体目标是:
--产业规模目标: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年平均增长33.9%,其中:县内突破35亿元,丽景民族工业园突破65亿元。制造业投资30亿元。
--产业结构目标: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显著提高,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明显,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显著进展;培育发展1家销售收入超10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有品牌的“小巨人”企业,1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专业特色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创新能力目标: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主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市内中上水平,到2015年,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以上。
--资源节约目标:节能降耗、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处于全市领先水平,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明显降低,循环经济进展显著,绿色制造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有显著提高。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到80%,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小于等于20%。
--品牌培育目标:到2015年,创中国驰名商标1只,新增省著名商标5只,浙江名牌产品5个,品牌经济占全县工业经济比重超过10%。
远景展望:2020年,景宁的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年平均增长12.2%以上。通过优化调整,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装备制造业为骨干的新型产业体系,构筑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有机结合并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四、发展战略
(一)集聚发展战略。加快景宁经济开发区、丽景民族工业园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把规范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的有序发展作为实现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的重要手段。引导和推动企业合理、有序地集聚入园进区建设和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有效提升产业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