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巩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通过改扩建、新建、购买等形式,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强化中心卫生院建设,提高中心卫生院的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实施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项目,提供免费婚前保健服务,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进行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全覆盖,接种率达90%以上。
完善医疗救助体系。调整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将白血病、尿毒症两种重大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在医保报销后给予二次救助,切实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实施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继续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向特困精神病患者发放药费补助,对贫困儿童开展免费抢救性康复,解决0-6岁贫困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问题。实施健全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机制,加强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进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医疗救治。
(五)住房保障类。围绕住有所居目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
加强廉租房和公租房保障。实行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加快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到2015年,新增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各类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200万套,使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重点对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和其他困难户的住房进行加固和重建,加快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安全问题。
(六)文化惠民类。以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实现民有所乐。
加强文化平台载体建设。继续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城乡文化活动室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每村、每社区均有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的目标。支持农村电影放映,保证每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完成95万场电影放映任务。
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信息化网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载体,借助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广电网、农远网等为通道,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文化数字信息化服务。实行全省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站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
(七)基础设施类。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中型、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切实保障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2000多万农村居民,让广大农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争覆盖全省95%以上的行政村,建成7.5万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基本完成公路养护统计年报中在册的县、乡、村道上并经过检测认定的6000多座四、五类危桥重建或加固、维修工程,完善农村交通出行安全网。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进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每年配套建设240个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整合一事一议资金加大投入,逐步向村级延伸,健全“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卫生保洁制度,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显著改善农村卫生状况。
(八)其他。实施菜市场升级改造,优化城镇消费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保障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展大宗农作物、重要畜禽产品和森林保险,不断扩大保险品种和范围,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促进“三农”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推进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五、实施“十二五”民生工程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调高效的推进落实机制。坚持财权事权相统一,强化落实责任,形成整体合力。强化民生工程品牌理念,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民生工程机制科学化、系统化、长效化。落实工作责任制,健全协调推进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省各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政策规划、分类指导、督促检查职责,市、县政府强化统筹协调、资金保障、政策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加强民生工程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增强协调力、执行力,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多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项目选择机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省委、省政府每年研究决定年度民生工程实施计划,项目主要从《安徽省2011-2015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库》中遴选。省各主管部门和各市、县(市、区)进一步细化措施,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逐年落实推进。在项目安排上向皖北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倾斜。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市县,适当扩大实施范围,提高保障标准,更多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加强对项目有效性、合理性的系统论证,加强不同项目的有机衔接,完善民生工程项目储备和遴选机制,实现项目有进有退,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统筹资源,细化措施,建立民生项目和资金整合机制,有效解决多头立项、重复建设、“撒胡椒面”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