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4: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布局
江北集中区:重点承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新型化工、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等产业。
江南集中区:重点承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
合肥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冶金、化工、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
滁州市:以家电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化工、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
马鞍山市:以精品钢铁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冶金装备和工程机械制造、大型铸造件及刃模具、食品工业及农产品深加工、造纸印刷、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
芜湖市: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基础原材料、家用电器产业,优化升级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产业、光电光伏产业等优势产业。
宣城市:以机械电子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农产品加工、耐磨材料、建材原材料等优势产业。
铜陵市:以铜冶炼加工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
池州市:以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加工、精细化工、先进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优势产业。
安庆市: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石化、精细化工、工程塑料、新型化工材料产业及装备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
六安市:以轻纺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钢铁、农产品加工、建材、能源等优势产业。
|
(二)加快皖北新型工业化进程。
各市要培育发展各自特色鲜明的重点支柱产业,突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煤电化及农机制造三大产业,迅速提升工业总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药材产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一是围绕小麦,积极发展面粉加工业、方便面、谷朊粉、淀粉、蛋白粉、水饺冷冻食品链等,形成皖北优质面粉加工基地;围绕果蔬,积极发展罐头、果汁、果醋和脱水蔬菜等,形成皖北地区果蔬深加工基地;围绕畜牧家禽,积极发展分割包装、小包装、熟肉等肉制品加工,同时加快培育良种,形成畜牧家禽深加工基地。二是围绕煤炭,打造完整的煤基产业链。依据不同煤种,加快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等产业,形成皖北地区大型煤炭基地。三是利用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农机制造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采用贴牌、组装等形式,生产大型和高附加值农机产品。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改装车、煤炭机械、生物、中药材、新能源等产业,加快提升皖北地区工业化水平。
专栏5:皖北地区产业布局
蚌埠市:依托老工业基地和交通优势,着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化工及环保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光伏、生物质、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纺织、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
淮北市:稳步发展煤电产业,不断壮大煤化工产业,做强食品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提升纺织服装和建材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煤电化和非煤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阜阳市:利用农林产品、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煤炭、煤电化一体化、轻工纺织、汽车改装和农机制造、农林产品深加工、化肥及精细化工、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等产业。
亳州市:加快实施亳州中药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中药保健品、中药日化、中兽药生产等重点企业发展,做大做强中药产业,积极推进千亿元中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食品、酿酒、煤电化、汽车和电子电器产业。
宿州市:充分发挥果蔬资源、煤炭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优质水果保鲜产品、特色果脯、高档水果饮料(酒)和果糖等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煤电、化工、建材、轻工、纺织和农业机械等产业。
|
(三)推动合肥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
以提高合肥市工业首位度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合肥经济圈科技、人才等综合优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集聚创新人才,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提高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带动力和承载力,把合肥核心区打造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谷”。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的纽带,发展壮大合肥市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化工、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六安、桐城的配套产业,夯实淮南市的能源化工基础产业,打造延伸合芜、合桐安、合六叶、合淮蚌四条产业带,推动合肥、六安、淮南、桐城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专栏6:合肥经济圈产业布局
合肥市:充分发挥经济和科技实力突出的优势,集中力量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化工、钢铁、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努力构建全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淮南市:立足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借助新型能源基地跨越式发展机遇,不断延伸煤、电、化产业链,建立煤电-煤电建材-煤电化工一体化、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现代纺织、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产业群,初步构建合淮区域化的工业框架。
六安市:立足六安,依托合肥,以汽车与零部件产业、钢铁产业、特色高新技术产业、机电与家电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产业为主导,将合六工业走廊打造成合肥经济圈中最为重要的产业轴线之一。
|
(四)促进皖南皖西生态工业发展。
充分利用皖南皖西地区的生态绿色资源和旅游文化优势,围绕现有产业和园区建设基础,促进工业集聚发展。一是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业。围绕农产品加工,做大“茶叶”、“茶干”、“茶油”等产品规模;建设黄山织袜、六安柳编、黟县茧丝绸优化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皖西羽绒产业群;加强产业发展指导,促进旅游工艺品产业发展。二是发展机械电子和绿色包装产业。依托重点企业,加快车用仪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建设黄山绿色包装材料产业基地,打造国内著名的绿色包装之都。三是发展医药和新材料产业。依托重点企业,建设新材料和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中医药生产基地。四是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以皖南皖西特色资源为依托,以生物制品业、电力电子、半导体照明产业和新材料工业为重点,发展成长能力强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五、保障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的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政府的宏观指导、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立稳定、透明的法制环境,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做强、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创新、加快“两化”融合、加快皖北工业发展的五大攻坚推进活动,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进和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担保融资、信用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支持、法律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和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加大投资和技术进步力度。围绕“十二五”目标,坚持“改造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加大工业投资强度,继续实施高起点、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级“产业振兴规划重大工业项目”等政策支持,将江北与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工业项目单列,予以扶持。有针对性地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推介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多渠道促进银企交流合作。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广为途径,以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坚持技术改造与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相结合,与推广新技术应用、促进新产品产业化相结合,与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面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年全省工业投资超过4万亿元,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000项以上,技改投资超过2万亿元,实施技术创新项目3000项以上,投资超过1600亿元。
(三)促进企业改革重组。加快产权多元化改造步伐,继续推进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进符合条件的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合理流动机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改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加强和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汽车、煤电、钢铁、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采用兼并重组、联合联盟、参股控股、融资上市等多种方式,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跨级次战略重组,积极推动安徽钢铁集团的组建。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要求,组建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打造“皖字号”企业航母,提高产业集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