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轻工业。一是提升品牌和附加值,加快烟酒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国内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名优白酒产量有新的突破,达40万吨,培育3-5个中国名牌产品。二是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小麦、大米、油料、肉类、水产品、乳制品、茶叶、果蔬、药材等九大精深加工产品链。三是发展高附加值的塑料制品。在塑料工程材料、精密包装材料和隔离膜材料等重点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建设中部地区最大的聚丙烯薄膜、塑料管材和型材、塑料包装材料、汽车和家电配套材料生产基地。四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着力发展高档化妆品、电动自行车等日用产品。五是支持箱包皮具、羽毛(绒)制品业发展。围绕百丽鞋业(宿州)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配套皮革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中部鞋都”,力争形成千亿元制鞋产业基地。六是做精做优工艺美术及旅游产品,做大做强造纸、印刷、日化、文教体育用品、家具及竹藤棕草制品、玻璃和陶瓷制品及照明等产业。“十二五”期间,完成技改投资36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283项。
  纺织工业。以服装为龙头,推进纺织工业的改造升级。一是以“精细化”加快推动棉纺织行业产业升级。重点提高精梳纱线、高支纱比重,同时积极发展色纺纱线、差别化纤维、高档纯棉及混纺面料,扩大紧密纺比重。二是以“品牌化”全力促进服装鞋帽发展。充分利用我省棉、毛、丝、麻、化纤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推广应用气流纺、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纺前染色等新工艺新技术,推进建立设计创意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品牌推广中心,打破长期依赖来料加工、贴牌生产的方式,围绕服装扩大面料生产,做大规模。三是以“特色化”积极培育产业用纺织品做大。着力发展工程用布、土工用布等产业用布,提升车用、医用等产业用纺织品制造水平。四是以“配套化”大力扶持家用纺织品成长。坚持高质量、功能性、高科技、高附加值、安全、环保的发展方向,重点提高中高档床上用品、手工艺制品和毛巾等产品的配套率。五是以安庆华茂纺织城为依托,打造千亿元纺织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完成技改投资12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79个。到2015年,棉纺锭发展到550万锭,服装产量9亿件。
  煤炭工业。梯级开发煤炭资源,实施转型发展,走低碳发展道路,延长产业链条,建立多层次能源输出体系,促进煤炭产业由粗放能源向洁净高效能源方向发展。进一步延伸煤电-煤电化工-煤电建材产业链,提高精洗煤的比重,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强煤炭资源勘探,构筑安全、高效的煤炭生产体系。提高煤炭综采技术水平和原煤入洗率。鼓励优势煤炭企业实行煤电运一体化经营,促进煤炭深度转化。积极开发利用煤层气,加大瓦斯治理力度,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实施矿井水及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土地复垦、塌陷区治理工程,搞好煤泥、煤矸石、灰渣综合利用。通过联合改造与淘汰关闭小煤矿,大力提高煤矿集中度。
  电力工业。大力促进坑口电站建设,提高煤电的经济性和技术水平。除节能环保发电、城市垃圾处理发电、低温余压发电以及城市热电联产发电之外,在非煤产区原则上不再新建火电厂,新建火电机组要同步安装脱硫等环保装置。加强老机组的关停、技改力度,逐步进行脱硫改造,鼓励建设大容量、高效率的大型循环流化床煤矸石发电机组。积极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优质能源,创造条件加快安徽核电建设,适时推广第三代核能技术应用。着力建立与全省需求相适应的电力供应,开发应用智能电网新技术,实现发电、输电、供电、用电等环节的优化配置和节能减排。
  (三)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新兴产业示范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创新型企业为支撑,加快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争取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产业率先发展,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产业。同时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扶持科大讯飞做大语音产业,进一步突破语音领域关键技术,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语音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基地。重点发展行业应用和嵌入式软件、信息服务及数字内容产业。加强汽车电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建设。鼓励集成电路产业链建设,支持设备制造、设计、封装等环节加快发展。加快信息家电、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重点发展数字视听及新型消费电子产品,促进家电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拓展延伸电子材料及元器件特色产业链,加快发展新型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培育壮大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等新兴领域。积极推进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及特种显示器件产业化,加快LED外延片、芯片、封装、设备制造及照明、显示产品发展,促进太阳能电池及材料产业链建设,加快建设合肥、芜湖等新型显示、光电产业基地。加大产业高端环节承接转移力度。积极承接计算机及外部设备、集成电路制造、网络通信、广播电视等产业转移,培育发展物联网、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和产品。
  节能环保产业。依托海螺川崎、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海螺建材设计院等龙头企业,采用余热余压利用、氨法烟气脱硫、冶金尘泥与固废综合利用、高效电机、再制造等先进技术,围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等领域,大力发展余热发电、垃圾焚烧、烟气脱硫脱硝及烟气除尘、污水污泥处理等节能环保装备,积极发展资源利用和节能环保产品,建设芜湖、蚌埠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支持清洁生产工艺设计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培育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物资回收、再制造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回收基地和再制造基地。
  新能源汽车产业。充分利用江淮汽车集团公司、奇瑞汽车公司技术研发优势,联合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联盟,编制应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瓶颈,探索研究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推进合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市建设,将合肥、芜湖建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
  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我省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突破纤维素发酵转化、煤层气(瓦斯)采集及利用、聚光光伏发电技术等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适时开展第三代核能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发展生物质能源、煤层气、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产业,建设合肥、蚌埠、淮南、池州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和滁州市硅能产业基地及宿州生物质发电示范基地,加快合肥、芜湖光伏产业园建设。到2015年,力争全省新能源使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以上。
  生物产业。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农作物资源,推广园区化和集约化发展模式。依托丰原集团和皖北药业集团国家发酵工程技术中心、省基因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支撑,研发生物催化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有效成份分离提取技术等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重点发展生物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中药、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生物香精香料等,建设蚌埠、合肥、芜湖、亳州、宿州生物产业集聚区。
  新材料产业。依托我省高等院校及中科院、中电集团等驻皖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在电子信息、汽车、信息家电、光伏等重点领域开发综合性能高、资源消耗少、环境负荷低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重点发展电子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非晶软磁材料、弹性体、硅基材料、复合材料、碳纤维和半导体照明材料,建设马鞍山、安庆、芜湖、蚌埠、池州、宿州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铜陵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园。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基础制造装备、先进运输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围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产品。积极参与系列支线飞机、大型飞机研制和配套。依托轨道交通重点工程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进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和关键基础零部件发展,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密化。
  公共安全产业。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电集团38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围绕公共安全产业一批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加快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反恐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领域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建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信息安全堡垒。打造合肥公共安全产业集聚区。
  四、产业布局
  坚持错位、协调发展和避免雷同的原则,重点围绕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和合肥经济圈产业发展,兼顾皖南皖西地区产业发展,形成四大区域快速、和谐发展格局。
  (一)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步伐。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完善产业链,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产业空间。坚持“一市一主业,多个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各市形成特色,相互补充,构建完备的产业链和生产体系。充分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机遇,发挥示范区承载能力强、要素成本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的综合优势,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引资和选资实效,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和优质战略投资者,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材料、优质精品钢铁、化工、家电、纺织服装和农产品加工等八大优势产业,培育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电子信息、光伏和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居国内领先地位的现代制造业生产基地。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