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三、发展重点
  (一)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以国际、国内产业高端为标杆,依托现有基础,围绕装备制造、汽车、家电、优质金属材料等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通过信息技术嫁接,关键功能件、关键材料的研发和制造,整机的大型化、智能化以及零部件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途径,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形成在全国乃至国际领先的若干优势产业,培育若干优势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重型矿山机械、石化通用机械、机床工具、农业机械等六大行业,做强做大工程机械、冶金装备、节能装备、化工及环保设备、煤机装备、船舶制造等六大基地。围绕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加快煤炭、水泥、煤化工、冶金、环保等产业的重大成套装备研发制造。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大型数控液压机和各类数控机床,提高机床数控化比重。尽快掌握和突破高速加工、精密加工、复合加工、智能化及高档数控装置、电机及驱动装置等关键技术。提高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刀具和模具等配套产品的制造水平,推进高档先进装备的自主化。力争机床设备数控化率达50%,主机配套率达35%以上。加快太阳能装备研发生产,推动生物质能源装备发展。
  积极发展特种功能船舶和船用动力设备、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等制造业,建设船用中低速柴油机产业基地。重点研发轨道交通车辆关键部件、飞机修造、航空航天零部件等。“十二五”期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215项,完成技改投资5160亿元。

专栏3:装备制造业六大基地

到2015年,六大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2700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45%。

1.合蚌工程机械制造基地。依托安徽叉车集团、熔安重工、日立建机、安徽柳工、合肥水泥研究院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工业搬运车辆、挖掘机械、混凝土机械、道路机械、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械及大型水泥生产等成套设备,加大变速器、制动驱动桥、液压马达、液压泵、回转支承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

2.芜湖节能装备制造基地。以海螺川崎、芜湖金鼎、鑫龙电器、芜湖市金牛变压器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设备、冶金行业余热锅炉、电站锅炉、节能型变压器等节能成套装备和产品。

3.蚌埠化工及环保设备制造基地。依托丰原化工装备有限公司、安徽意义环保、艾尼科环保、恒意环保科技、安徽疏浚股份、蚌埠凯盛工程技术公司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布袋除尘器、电除尘器、烟气脱硫装置、污水处理装置等。

4.两淮煤机装备制造基地。依托淮南凯盛重工、比塞洛斯机械、万泰电子,淮北矿业机电装备、淮北矿山机械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大功率采煤机、重型掘进机、薄煤层采煤机、连续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强力刨煤机、输送机、跳汰机、破碎强力分级机、重型脱介筛、大型浮选机、离心脱水机、矿用电子设备等。

5.芜湖船舶制造基地。围绕该基地,发展沿江船舶工业集聚区。依托芜湖新联造船、江东船厂、新远船业、东方造船、恒顺方舟、中耀美华、中润船舶、远东船舶以及合肥熔安、安庆中柴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滚装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散货船、特种工程船舶、快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以及船用中低速柴油机等配套产品。

6.马鞍山冶金装备制造基地。依托安徽工业大学、马钢设计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马钢重机公司、中冶华天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大型金属冶炼和热轧冷轧生产线成套设备、炼焦系统成套设备、高炉余热余压发电成套设备等。


  汽车工业。巩固和提高1.6升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及轻卡、商务车、改装车、专用车等我省自主品牌汽车优势,加快发展中高档乘用车及重型卡车。提升核心零部件(动力总成、电子控制、电动车核心部件等)的研发和制造能力。积极推动企业间联合重组,重点支持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国家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实施区域性兼并重组,着力形成进入国家产业布局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同时培育6-8个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努力实现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重大突破,以新能源客车、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乘用车及经济型小排量汽车等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十二五”期间完成技改投资20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22项。到2015年,自主研发乘用车产品达50个以上,新能源汽车比重达到5%以上,中高档乘用车比重达到15%以上,中、重型卡车占载货车的比例达到20%以上,形成3万辆中、高档客车生产能力,形成20万辆改装汽车生产能力,省内关键零部件配套率达到70%以上。
  家电工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重点,引导家电行业向内涵型方向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名牌战略,推动组建安徽家电产业联盟,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家电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鼓励家电产品升级换代,支持家电产品向智能化、网络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围绕压缩机、电机、模具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实现关键部件配套本地化和核心技术自主化。重点支持研发高附加值冰箱产品,开发环保和节能型空调产品,发展智能化、新水流洗衣机和实用经济型洗衣机。跟踪国内小家电产品发展趋势,发展厨房、医疗保健、办公、日用等小家电产品,注重经济、实用、安全,实现大众化、系列化、规模化和新型化。着力培育合肥、滁州、芜湖等家电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形成国内领先的信息家电研发、制造中心。到2015年,主要家电产量力争达到1亿台,实现由“家电大省”向“家电强省”跨越。
  优质金属材料工业。实现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进步、布局合理、规模效益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型发展之路。提升装备水平,采用世界先进的绿色钢铁冶炼工艺,扩大汽车、家电、车轮、造船、石油等产业用优质钢的比重,打造世界一流的精品钢铁产业基地,优特钢比例达到70%以上。整合开发我省铁矿资源,建设铁矿资源和特种钢铁生产基地,建立上下游产业联盟。加强境外资源的合作开发,鼓励在境外发展钢铁冶炼及深加工。加快稀土在钢中的应用,积极开发新一代稀土钢系列产品、开发稀土合金镀层钢丝等产品。采用世界先进的闪速熔炼、闪速吹炼工艺技术,形成120万吨铜冶炼能力,发展高档铜材产品,形成铜线材、板材、带材、棒材、型材、箔材、管材、粉体材料等系列产品。建设世界级的铜开采、冶炼、加工、回收利用一体化基地。大力推进铝、铅、锌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铜、铅、铝等的再生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利用我省资源条件,加快发展钨、钼、钒、黄金、白银等稀贵金属产业。“十二五”期间钢铁产业完成技改投资10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44项;有色金属产业完成技改投资51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51项。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高起点、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加大用信息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力度,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将技改投资向高效、低碳的项目和国家鼓励的项目倾斜,着力解决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石化工业。以打造绿色化工为引领,大力培育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按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对过剩产品严格控制产能总量。推动高灰熔点煤种适用性技术攻关,实现煤化工项目的资源本地化、装备大型化、工艺节能化、控制自动化。按照“提升技术、集中园区、错位发展、延伸产业链”的原则,促进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的转变。科学、适度发展煤化工,以煤制烯烃类产品和精细化工为重点,加快建设淮南、淮北、阜亳、芜湖四大煤化工产业基地,同时培育发展宿州煤化工产业。积极培育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盐化工、橡胶加工、硫磷化工七大产业链,重点开发苯乙烯、生物能源、医药染料中间体、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子午胎等产品。推动省石油化工集团高附加值农药原药和制剂产业化、定远煤化盐化一体化、淮北煤化工、淮南甲醇制烯烃和煤制甲烷(天然气)、芜湖氯化高聚物及精细化工、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华谊集团煤化工、池州香隅化工园异氰酸酯/聚氨酯生产基地、蚌埠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合肥盐化工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十二五”期间完成技改投资155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41项。
  建材工业。坚持“控制总量、提升效益、改善生态”的原则。水泥行业要控制总量,提高单线产能,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全面推行余热发电,采用矿山先进开采工艺技术。重点支持发展日产5000吨以上干法水泥项目,加快改造现有37条日产5000吨以下水泥生产线。大力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高强高性能水泥制品业。鼓励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在销售半径合理、市场潜力大的省外进行生产布点。推广应用节能粉磨、利用水泥窑处理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技术。大力发展超薄、超厚、超白等优质浮法玻璃、汽车玻璃、光伏玻璃、导电膜玻璃等精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做大非金属超细材料产业和化学建材产业。围绕复合多功能非粘土新型墙体材料,加快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依托皖北地区丰富的陶土资源,打造陶瓷产业基地。延伸产业链,加快水泥、玻璃等建材成套装备和环保装备的研发制造。为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建材产品应向“部品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启动建材加工制品业,重点发展建筑结构件、多功能建筑墙体和门窗、屋面系统、整体厨房和整体卫浴等产品。“十二五”期间,完成技改投资18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14项。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