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保障。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向民生倾斜。重点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积极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加大居民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等问题的解决力度,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药卫生、住房保障和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之间的差距,完善困难群众救助机制,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加强劳动关系协调,认真倾听职工诉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落实体面劳动,不断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7.深入推进法治徐州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保障民权、维护民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依法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社会领域地方立法,完善社会管理相关法规和规章。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确保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加强执法标准化管理,规范执法办案自由裁量权,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强化法律监督和司法机关自身监督,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切实提高执法公信力。扎实推进“六五”普法教育活动,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工作,更好地引导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牢思想基础。到2015年,县(市)区法治文化街区展馆、中心建成率达到90%以上,法律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实现全覆盖。
三、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提高人民生活安全感
8.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以防得住、控得严、打得狠为目标,健全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平安徐州建设,大力实施社区平安、农村中心警务室、警铃入户等治安工程,农村地区形成“10分钟平安圈”,城市地区进一步提升社区警务建设水平,推动社会治安环境实现新的提升。
9.强化公共安全监督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动态监测处置机制和综合协调机制,落实管理责任制,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的监管工作格局。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健全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确保实现安全生产。加强交通监管,严格消防安全监管,强化危险物品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0.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报告、信息共享、快速反应、救援处置、事故调查、社会动员以及舆论引导机制,依法落实社会风险和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控责任,提高全民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重要紧急信息报送制度,对于群体性事件和重大突发事件,即时报送上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迅速了解情况,2小时内补报书面情况报告;1天内出台处置措施,与媒体沟通交流,发布权威信息;2天内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处置情况,并确保各项处置举措落实到位。加强应急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全民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防灾、避灾、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普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