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选择部分市属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医生基层定向招生改革试点。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2.抓好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传承一批高水平的临床人才,引进一批中医药紧缺人才,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结合人才,打造一批国家、省、市级中医“名医”。制订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积极培养和确定名老中医继承人,使中青年骨干在学习和传承名医临床实践的同时,得到社会和同行的广泛认可。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名老中医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妥善解决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继续教育网络。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
3.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鼓励新毕业中医药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创新中医执业医师注册管理模式,按照省政府要求,开展中医执业医师多地点执业试点。中医管理机构要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经验丰富、水平高、群众欢迎的名中医师到社区、农村多地点行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础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培训一批城乡社区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
六、加强中药产业监管,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1.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子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制定扶持政策,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做好质量监督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