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按照“注重通识教育、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应用、突出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特色学科及其与管、理、经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优势,在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设置信息科学技术课程和实践环节,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逐渐形成了专业基础扎实、IT应用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探索出了“企业对接定制培养”、“3+1 创新教育培养”、“校企合作双导师培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高度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覆盖面达到4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十一五”期间,学生在“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成绩突出,共获奖励700余项,其中全国各类奖励111项,省级赛区各类奖励258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在我省高校中位居前列。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2)坚持开放办学,深化交流合作,坚持不懈地支持陕西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
该院将国际化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先后与美、英、德、法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30余所大学签署合作培养协议,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学位联授。近五年来,应邀来校交流的海外专家学者超过350人次,举办双边技术研讨会近20场。作为我省两所试点院校之一,参与美国“十万强”计划项目。
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及其在西北五省区分公司、兰州军区以及国内外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2项,取得国际标准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学校立足陕西,依托行业,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借助自身的特色优势,在服务信息、邮政行业的同时,紧抓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机遇,大力拓展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积极搭建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学科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陕西省(13115)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支持中心、陕西省两化融合创新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省级高水平研究机构相继落户该校,华为、中兴、武汉邮科院等企业单位捐赠精贵设备,与该校联合建立了价值4000万元的现代通信网络实验室。依托这些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该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该院自主设计开发的通信专用集成电路系列芯片已为华为、阿尔卡特-朗讯等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商使用;协助编制了《陕西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陕西省及宝鸡市、咸阳市、榆林市《“十二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规划》;协助建立了西咸两化融合国家级试验区及榆林、宝鸡两个省级试验区;组织了省市两化融合专题培训和全省企业两化融合技术交流培训,累计培训1300人次;对秦川机床、陕鼓动力等20个两化融合典型示范企业,在信息化、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方面给予技术支持;联合组建了“未来-西邮信息化服务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化服务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编制了陕西省“十二五”信息安全规划和陕西省信息安全发展战略(2010-2020),协助制订《陕西省县级电子政务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试行)》和《陕西省县级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方案》;与陕西省公安厅联合组建的“陕西省法庭科学电子信息实验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组建的6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总产值已达到294亿元,近五年上缴税金4500余万元,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3)注重大学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弘扬“爱国、求是、奋进”的校训精神、形成“宽厚、协作、敬业”优良校风、砥砺和打造“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学风和校园文化,使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
坚持教授治学,倡导学术自由,积极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深入发掘学校文化底蕴,强化全员共建意识,培养相互协作、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沟通、协作、敬业、务实的职业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探索全员育人的新途径,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协调。提倡人文与科学并重,以人文修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不断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政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加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衡,形成了规范、务实、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了良性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