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办学经费。
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通过政府拨款、学费收入、政府专项资助、科研与社会服务收入、社会捐助等途径积极筹措办学经费,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教育事业费来源稳定可靠,有切实的保证。“十一五”期间,事业收入总计9.87亿元,教育事业支出4.8亿元。该院2001年开始建设长安校区,截至2010年12月,累计投资7.97亿元,其中利用银行贷款4.78亿元,自筹经费3.19亿元。2010年12月,我省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并决定,2011年生均教育经费拨款将达到9000元,2012年以后生均拨款将提高到12000元,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费保障。
7领导班子。
现任领导班子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熟悉高等教育,在广大师生中享有很高声望。8位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具有高等教育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富力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勇于担当,能够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实现科学发展。
(二)办学特色与成效。
1“邮电”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
(1)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信息科学技术及相关领域。在通信、电子、计算机、产业经济学等学科专业上优势突出,在光纤通信系统、通信网、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邮政普遍服务与市场管理制度、邮政网络组织与优化、量子信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西北信息产业经济等研究方向上特色鲜明,这些学科专业与国家尤其是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和各行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密切相关。
(2)着力凸显了各学科专业在信息科学领域的办学特色。近年推行《西安邮电学院学科专业调整及院系设置方案》,大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理顺学科专业关系,加强资源调配与共享。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成立了8个二级学院和2个研究院,推行二级管理体制,实行管理中心下移,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充分调动了教师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凸显了各学科专业在信息科学领域的特色。
(3)着力彰显了信息技术科学在各行业的应用特色。坚持“扬优、扶新、支重”的学科建设思路,以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丰富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内容,积极开辟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无线、三网融合等新兴学科研究方向,构建先进的学科基地,使传统优势学科建设水平再上台阶。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成员包括:谢永斌教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韩俊刚教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李涛、刘颖、周晓辉3位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张鹏博士(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高级研究员)、魏巍博士(拥有国际、国家发明专利近130多项)、贺伟教授(三个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等一批高层次领军人物。同时,建立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研一体化平台,加大交叉学科的重大课题培育力度。基本形成了以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为龙头,以信息化为纽带,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大信息学科专业群,建成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交流、成果转化的大信息服务基地。
(4)着力打造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生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兰州军区加强合作,设立国防生教育学院,着眼于培养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探索出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人才培养新模式,借助学校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军事理论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水平,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5)着力形成了专业基础扎实、IT应用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按照“注重通识教育、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应用、突出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特色学科及其与管、理、经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优势,在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设置信息科学技术课程和实践环节,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逐渐形成了专业基础扎实、IT应用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2强化质量意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
(1)倡导教研统一,彰显培养特色,办学质量显著提高。
倡导教学和科研统一,把教授作为实施教研统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力军。多年来,学院正副教授均以饱满的工作量坚持在本科教学一线,为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把科学研究的内容、思想和方法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之中,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促进了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质量工程为抓手,狠抓教学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验室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的客观分析、科学评价和有效监控机制,健全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