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在“十一五”基础上有显著发展,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渠道进一步拓宽,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更加理性和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得到提高,争取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不低于5%。具体目标要求:一是促进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突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重点宣传低碳经济、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水平显著提升,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三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高。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大众传媒、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技传播与普及力度不断增强,科普资源更加丰富,科普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四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不断创新。资源共享、奖惩激励、联合协作、社会参与等机制初步健全,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逐步建立,工作合力不断增强,社会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三、重点任务
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十二五”时期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一)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着眼于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课程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重点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等内容,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增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使其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1.努力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在幼儿园日常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科学启蒙教育,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中小学实施修订后的科学课程标准,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指导,使科学课程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普遍提高,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鼓励普通高中开设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选修课,大力推进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普遍开设,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面向农村中学生开展立足于工作和生活的职业指导教育。将安全防范知识纳入国民教育范畴。
2.广泛开展校外、课外科学教育活动,促进课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青少年科普报告百校行、“走进科学殿堂”、“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活动,实现科学家与青少年交流面对面、沟通零距离。深入开展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和“明天小小科学家”等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继续组织实施“群英计划”,倡导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有效开发利用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科普资源,深入推进流动科技馆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科技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