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业生态建设现状。2001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利契机,以堵“西北风口”、“四林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造林保存面积达到53.6万亩,年均规模推进5-6万亩。目前,全县人工造林面积达到118.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2%提高到12.8%,全县活立木总蓄积达到406万立方米。林果、林药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趋明显。但是,我县林业生态建设仍存在森林覆盖率低、村屯绿化标准不高、林业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据调查,全县尚有30多万亩的宜林荒地、裸露沙丘、沙化耕地等需要通过林业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村屯绿化需要扩量提标,林业产业和林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二)草原生态建设现状。2001年以来,通过实施国家和省市以工代赈草原改良建设、草原开发示范等工程,累计建设草原90万亩。在全省率先实施草原禁牧管理,使草原植被得到恢复,草场生产能力得以提高,普通草原产草量由2001年的不足50公斤/亩提高到目前的150公斤/亩,苜蓿草产草量达到300公斤/亩以上,草产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产业和生态产业,不仅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但据调查,我县草原的生态环境仍呈“总体改善、局部恶化”的态势,全县需要治理的严重沙化、退化和盐碱化草原尚有284250亩。草产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草业经济仍需加快发展。
(三)水利生态建设现状。2001年以来,通过争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强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等水源工程建设,我县水利设施建设能力不断提高。积极进行生态引水,2008年,制定下发了“全县设立生态补水基金的意见”,建立了生态补水基金,完善了生态补水机制。全县生态引水量达到7亿立方米,使当奈湿地和连环湖等景区旅游用水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县养鱼水面由2004年的120万亩增加至14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2.5万吨,水田面积由2005年的12万亩增加到28万亩,取得了良好的水生态效益。但经调查,目前依靠现有引水途径人工补水,全县总水面可保持179万亩,湖泊坑塘175个。因受工程措施不配套和引水总量的影响,全县已近干涸的湖泡36个,与205万亩总水面的预期值相差26万亩。此外,需要通过水利措施治理的湖泊周边盐碱化地域面积达9.85万亩,水产业有待进一步开发,水域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国土生态建设现状。2001年以来,我县不断加强以取土坑场治理和盐碱地质灾害治理为重点的土地生态建设,完成主要公路两侧和旅游景区周边取土坑治理126处,面积5400余亩,完成盐碱地质灾害治理面积15.8万亩,在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使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得到了有效结合。但目前我县主要公路两侧仍存在多处沙丘、沙坑及废弃地,不仅影响环境景观,还是危害严重的沙源地。据统计,全县尚有盐碱地943处,面积58万亩;裸露地241处,面积4847亩;取土坑 55处,面积约1680亩; 水蚀沟9处,面积224亩。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