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贸交易市场完善工程
完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功能载体,推进专业类型与空间布局兼顾、消费市场与要素市场并举、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互补的商贸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一)优化商贸交易设施空间载体
优化商贸设施层级体系。科学设置商业服务网点,构建城市标志性商业中心、功能性商业中心、宜居型社区商业三层级商业发展格局。一是围绕王府井、西单、前门-大栅栏三大商业区,通过进一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明确定位、突出品质,打造集中展示北京商业现代繁荣形象、具有广域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城市标志性商业中心;二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结合北京商业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区域性商业中心、城市商务区商业中心、文化体验型特色商业区、休闲商业中心、生活方式中心和交易中心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三是进一步发展社区商业,包括发展以现代生活广场为代表模式的社区商业中心、社区便利终端以及乡镇商业中心、乡镇零售终端。
专栏3-1 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区域性商业中心:以北苑、望京、青年路、朝外、崇文门、公主坟等商业集聚区及新城中心商业区为重点,提高商贸设施水平,发展和提升区域商业中心。
城市商务区商业中心:推动北京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通州国际新城等商务区商业中心建设,扩大高端商业品牌引进规模,着力发展国际化、现代化、商务商业互动的城市商务区商业中心。
文化体验型特色商业区:依托北京中心城核心区文保区,适应和集中满足城市文化体验和现代休闲特色消费需求。
休闲商业中心:将城郊生态景观资源和现代休闲品质消费相结合,充分满足都市主流休闲时尚消费需求的新型商业中心。
生活方式中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对一站式、休闲化、体验化生活模式的要求,以休闲体验为核心,集聚商业、餐饮、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
交易中心:在棉花、钢材、黄金珠宝、时装等具有较好产业基础和广域影响力的领域,积极建设虚拟化现代交易平台、有形实体交易中心和现代交易集聚区。
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类商业服务网点覆盖率,使平均每万人拥有网点数达60个以上。打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便民服务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推进连锁便利店、餐饮网点等便利终端向社区延伸;着力解决居民蔬菜供应“最后一公里”问题;引导美容美发、洗染、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居民服务行业连锁经营、规范发展。引导大型零售企业向郊区连锁发展。促进供应链整合,扩大联合采购规模,提高郊区连锁超市统一配送率。完善市场监测、政府储备和应急投放体系建设,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稳定。
继续推动商业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努力提升无障碍服务水平。到2015年,大中型商场、超市无障碍设施和二环以内大型商业设施停车场改造率均达95%以上;新城大型商业设施停车场改造率达到90%。进一步规范、完善商品装卸、存储以及出租车停车位等商业配套设施。继续提升刷卡消费水平。到2015年,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刷卡消费占比保持在60%以上。
(二)推进专业化商品市场发展
完善现代流通交易体系,基本形成产业配套、多业态发展的市场体系。提升专业批发市场的交易、集散能力,扩大辐射范围。在发展基础较好的商贸领域,率先形成若干具有较大影响的交易聚集区。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高科技产品交易聚集区;规范发展汽车、汽配市场,优化提升包括二手车在内的汽车交易市场体系;依托核心企业,建设集存储、交易、流通、收藏为一体的黄金珠宝艺术品主题交易聚集区;推动红桥市场升级,打造世界一流的珍珠(珠宝)交易聚集区;引导木樨园-大红门区域服装市场转型,建设集服装文化展示、交易、研发、体验及相关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服装产业交易聚集区;打造集产品展示、商贸洽谈、茶品拍卖、消费体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马连道茶业交易中心。规范、发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到2015年,形成3家以上千亿元规模市场,增强大宗商品定价权和交易规则制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