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优势更加凸显。传承北京悠久文化,创新推出时尚品牌,增强对消费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三)商贸主体高端化、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高端商贸主体加速聚集,总部经济聚集程度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本市累计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300家左右。---规范、发展3家以上千亿元规模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
(四)商贸配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商务服务业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高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会展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社会物流总额年均递增20%左右,物流成本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降至12%左右,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表:“十二五”规划末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主要预期指标(略)
第三部分 重点任务
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是一项全市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本市商贸流通发展的关键内容,推进实施以下“五项工程”。
一、商贸交易领域拓展工程
促进全市商贸发展的增长点由商品交易拓展到服务交易,由消费品交易延伸到要素资源交易等高端领域。
(一)扩展高端交易领域
拓宽要素交易领域。在做强钢铁、石油、棉花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同时,争取在稀土、能源、纤维、环境资源等要素资源交易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并纳入国家战略,逐步成为重要商品价格形成中心,增强对国际交易、价格、标准、规则的话语权。加快拍卖、租赁行业发展。建立拍卖公共服务平台,培育龙头拍卖企业,使北京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继续组织好北京拍卖季活动,着力培育艺术品拍卖市场,树立北京高端拍卖市场的品牌形象。促进融资租赁领域拓展、品种增加,提高配置存量商品资源的能力。
发挥商贸领域会展的产业关联作用,以会展带动策划、洽谈、交易、结算等商流高端环节聚集北京,发现和创造新的商机,孕育商贸发展的增长点。
(二)培育新兴消费
树立大消费理念,促进服务消费。深化商贸与关联产业的融合互动,扩大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旅游休闲、金融保险、电子信息等新兴服务消费,提高新兴服务消费在全市最终消费中的比重。满足都市居民不断提升的休闲时尚品质需求,加快建设以中关村国际商城、房山长阳休闲商业区、西红门休闲商业区等为代表的休闲商业中心。
发展新型消费,培育消费热点。顺应消费市场结构变化,积极促进汽车装饰、用品、配件等汽车售后消费;顺应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开发老年人市场,发展银发消费;顺应多元消费需求增长的趋势,促进书刊杂志、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等文化消费;顺应消费方式变化,促进网络消费、刷卡消费、外卖消费、媒体定购消费等新型消费;顺应居民生活方式变化,促进和规范家政等居民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强商贸与金融服务互动发展,推进信用消费。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推动低碳消费。加强低碳消费观念的宣传,营造有利于低碳消费的氛围。支持绿色科技创新与应用,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引导企业增加绿色产品销售,鼓励绿色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耗费。推进社区和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增强再生资源分拣和加工处理能力,构建经营规范、运行高效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发展体系。
(三)发展服务贸易
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扩大服务贸易规模。秉承“北京服务,全球共享”理念,依托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中国国际版权贸易中心建设等载体,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加快文化、教育、体育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巩固本市服务贸易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带动服务产业向国际一流水平提升。到2015年,本市年服务贸易额达1200亿美元。
推进服务外包发展。加强本市服务外包示范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量化考评机制,引导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商务中心区(CBD)等六个服务外包示范区健康快速发展。借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高端服务业聚集发展。利用京交会、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等展会平台,支持本市企业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引进国外高端客户,打造服务外包高端业务的最佳着陆点和交易中心,推动服务外包向价值链高端升级。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建设,年均培训各类人才5000人,增加服务外包人才供给。2015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规模达3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