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范围:
适用于商业流通、居民服务、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口岸、利用外资、境外投资、商务服务、物流配送等领域;涉及商贸领域关联产业及相关配套支撑产业。
实施期限:
2011-2015年。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新的起点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成功服务2008年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北京商贸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加快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北京是全国主要的商贸流通交易中心
“十一五”期间,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销总额、购进额、销售额分别年均递增24.9%、27.8%、27.5%,分别超过“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16.0、18.6、19.0个百分点。
商贸流通聚集、辐射的枢纽功能日益突出。北京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销总额多年位居国内各城市前列。2010年,在全市3.7万亿元商品购进额中,市外和境外购进额占77.9%,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在全市4.0万亿元商品销售额中,批发额3.4万亿元,其中向市外和境外批发占77.7%,比2005年提高6.4个百分点。对外贸易以服务全国为主。2010年,在全市进、出口额中,为全国配置资源的进口占69.2%,带动全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出口占47.3%,直接服务外省市的进出口额高达1964亿美元,居全国第一。
商贸流通承载生产资料的配置作用举足轻重。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商品购进额中,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等生产资料购进额占70.3%。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商品销售额中,生产资料销售额占70.2%。2010年,在全市进口额中,生产资料类商品占80.4%;在全市出口额中,成品油、肥料和钢材三类商品出口占17.4%,其中外埠通过北京出口的成品油、肥料和钢材分别占该产品出口的88.8%、84.6%和66.6%。
体现首都优势的商品专业市场规模全国领先。电子通讯产品、文物艺术品、汽车等专业市场快速成长。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成为内地高新技术的主要输出地,对全国技术市场具有较强辐射力。北京艺术品市场繁荣,形成以潘家园为代表的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占全国的一半,交易价格成为全国市场的风向标。北京汽车进口量占全国的六成左右,已成为全国进口车的销售中心。棉花、钢铁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迅速发展,在全国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北京是全国最重要的城市消费市场
“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6.4%,高出规划预期增幅7.4个百分点;提前两年超过“十一五”末年的预期规模(4470亿元);2010年达6229.3亿元,是2005年的2.1倍,连续第三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批发和零售企业销售商品中,汽车、体育娱乐用品、金银珠宝类商品的比重逐步提高,分别从2005年的7.8%、0.9%和0.5%提高到2010年的16.2%、1.3%和1.5%。顺应出行、交易、结算等购物消费方式的变化,网络消费、信用消费等新型消费迅速发展。与文化娱乐、体育保健、旅游休闲、家装物业等产业融合,服务消费蓬勃发展。
特色商业独具魅力。目前,全市已有二十余条重点培育的市级特色商业街区和一批区域型特色商业街;全国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北京拥有116家,居全国前列;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商业街区为重要支撑、以“老字号”和特色店为重点的特色商业格局,增强了吸引和承载外来消费的能力,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传承北京文化和展示现代商业发展成果的窗口。
商业组织化、信息化、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现有连锁经营企业234家,连锁企业门店9299个,比2005年增长55.7%;实现商品销售额2133.0亿元,零售额1625.5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01.0%和71.0%;电子商务发展优势明显,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2152.7亿元,比2008年增长30.7%;刷卡消费额686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以上;全市大中型商场、超市无障碍设施改造率达81%;二环路以内具备改造条件的大型商场停车引导系统改造率达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