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展,城市运行管理压力更加凸显,特大型城市的安全运行面临着越来越多挑战。“十二五”时期,要注重常态与应急、地上与地下统筹发展,有效整合城市管理各行业、各区县的资源,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依靠科技投入和管理创新推进智能化、精细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运行和安全管理水平。
城市运行。以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为重点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加大城市交通疏堵,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加强能源储备,强化能源供应体系的安全保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维护机制,保障设施运行安全。推进地下管网消隐改造,加快完成6800公里老旧管线更新改造任务。狠抓雨洪利用工程,强化城市防洪排水能力建设。
防灾减灾。加强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防洪河道及堤防治理,完善蓄滞洪区配套建设,夯实城市防洪基础。完成病险桥梁、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消除市政公用设施安全隐患。升级改造消防基础设施,加强防火道路、物资贮备库、防火停机坪、用水贮备点等消防设施建设。加强抗震排查和加固,完善地质、地震、气象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预警预报水平。
应急管理。健全完善“统一指挥、快速响应、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城市应急管理机制。适应特大型城市高层建筑多、人口密度大等特点,立足于长效机制建设,细化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全面加强消防、防洪、防震等设施能力和救援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城市低空应急救援系统,充分利用绿带广场及公共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覆盖中心城的基础设施应急抢修基点网络,完善应急预案,加强抢险队伍的协调指挥,提高应急事故的处置速度和水平。逐步完善暴雨汛情预警及多部门联防联动机制,及时部署城市运行部门防汛安排,指导学校、单位、企业、商场、饭店调整作息时间,调动全社会参与防汛,实现全社会快速反应。智能管理。借助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围绕道路、水库、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完善监测预警网络,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管网监控系统、多水源智能调度系统,提升精细智能管理水平。整合各种支付方式,完善水电气缴费服务功能,让市民享受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
四、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强度高,投资规模大,须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完成规划任务,实现规划目标。
(一)加强统筹协调。
针对基础设施跨区域、多领域的特点,规划实施应坚持统筹协调,均衡发展。
层级结构统筹。经过长时间快速发展,支撑基础设施系统的主骨架已具备基础,发展格局和路径已清晰。未来一个时期,在继续加快构建系统主骨架的同时,统筹推进完善系统层级结构的支脉节点,提升基础设施整体运行安全和效率。
行业领域统筹。逐步改变基础设施单一领域独立规划建设的模式,以区域为对象,统筹实施道路、管网、站点项目,实现同步建设,确保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协调平衡发展。
空间布局统筹。统筹旧城与新城建设,解决好旧城的安全运行和新区的发展问题。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整体性与行政区划分割的矛盾,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及相邻区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确保基础设施整体性和连续性。责任主体统筹。积极协调市属审批部门以及各行业各区县以规划目标任务为主
线,将年度工作重点集中,形成联动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二)完善政策机制。
把握基础设施发展规律,创新完善政策机制,提升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管理水平。
规范投资机制。根据市场化程度和价格水平,理顺政府、企业、社会投资关系,明确界限,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力度。强化投融资改革,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积极采取PPP、BT和TOT等融资模式,吸引社会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创新建设机制。强化城市建设的人性化、智能化理念,建设更加便利、高效的基础设施。规范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地下管道管廊化,优化立交桥的人性化设置,实现轨道交通多出口设置,新建小区严格执行建设标准配置。突破行业部门和实施主体界限,实施道路和市政管线统一立项,统筹实施,杜绝道路“拉链”现象,积极创造条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规划和设计。
改革运营机制。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发展瓶颈,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基础设施所有权、运行权、管理权三权分离,逐步实现资产部门所有、企业专业运行、行业监督管理的多元化运营管理机制。推进国有基础设施企业改革,积极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重点在运营管理环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监管,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和效率。建立完善与价格机制相适应的财政补贴机制,实现政策集成联动。
(三)应用高新技术。
应用高新技术提高基础设施科技含量,增强设施功能,降低建设成本,促进自主创新,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相互促进。
鼓励高新技术应用。完善鼓励高新技术应用的政策、体制、机制,积极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在政府投资领域优先采用。完善和调整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破除技术壁垒,为应用自主创新技术创造环境。
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利用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见效快的特点,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带动产业升级,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展提升地区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实施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