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通知


  图6 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示意图(图略)

  绿色出行。改善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条件,在中心城区地铁站点周边试点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自行车服务网络,在西直门、天通苑等重点区域、大型社区试点社区摆渡车,解决城市公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基本建成中心城区无障碍交通设施网络,老年人和残疾人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四)实施交通疏堵工程,提高路网通行能力。
  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运行管理中的突出矛盾之一。“十二五”时期,继续完善骨干城市路网,加快微循环道路建设,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多措并举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实现绿色、便捷、顺畅出行。
  中心城干道网。基本实现中心城城市快速路网规划,建成广渠路二期、西外大街西延二期、京包路(四环~五环)、姚家园路、京顺路(四环~五环)等城市快速路,新增快速路约40公里,总里程达到300公里。建成万寿路南延、马家堡西路南延、梅市口路西延、长安街西延等一批主干路,新增里程220公里,五环内主干道基本建成。
  图7 中心城快速路规划示意图(图略)

  加快建设东、西二环、台基厂路、学院南路东延、西山隧道等一批地下交通隧道,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路网承载能力,缓解中心城区地面交通压力。
  微循环路网。围绕中心城拥堵区域,加大城市微循环道路建设力度,建成正义路南延南段、西直门南小街、革新南路、马连道南街等道路,逐步减少断头路、瓶颈路,提高城市路网的畅通性。到2015年,中心城路网密度提高到5.6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微循环路网比例较大提高,路网结构更趋合理。
  停车设施。将停车设施纳入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统筹规划,加快建设,规范管理,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五环外地铁站点周边同步规划建设一批驻车换乘停车场,围绕重点医院和重点公共区域,进一步加大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力度。严格落实开发建设项目配建停车设施标准,严格管理路侧停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简易式、机械式停车库,缓解老旧社区停车难问题。进一步加强停车管理,扩大差别化停车收费区域范围,引导小汽车在中心城区的合理使用。积极推广应用信息化、智能化停车设备和停车诱导指示系统。
  智能交通。加大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交通行业智能化调度系统建设,建成轨道交通线网指挥中心二期工程,完善公交图像信息系统,实现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完善出租车运行服务调度系统,降低出租车空驶率。完善交通智能管理系统,新建道路随路同步实施,实现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全覆盖。完善交通出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信息屏、网站、移动终端及服务热线等方式,及时发布路况、停车、公交运行等交通信息,为市民出行提供更为实时、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
  新城交通。进一步完善新城交通体系,累计建设新城路网900公里,基本建成新城干道网。建成昌平未来科技城、怀柔雁栖湖生态示范区等重点功能区路网。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加快新城与中心城以及新城与新城间联系通道建设,提高新城对外交通能力。
  (五)新增两大稳定水源,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二五”时期,继续坚持外部开源、内部挖潜、厉行节约、循环利用方针,重点实现南水北调通水目标,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增20亿立方米稳定水源,到2014年形成南水北调、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以及地下水、再生水联合调度的多元化水资源保障体系,缓解水资源紧缺形势。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完成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到2014年实现中心城区“两大水源动脉、一条水源环线、一条配水环线、六大主力水厂”的城市安全供水格局,科学调度和充分利用南水北调10亿立方米来水,保障城市用水安全,基本缓解首都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压力。
  图8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规划示意图(图略)

  再生水利用。建成高碑店、小红门、清河等再生水厂,全面完成中心城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新城和重点水源保护区乡镇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新增10亿立方米高品质再生水,保障河湖水系环境及工业生产用水。
  将再生水作为重要水源纳入全市水资源供需平衡管理,生态环境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再生水调配体系,保障永定河、清河、凉水河等河道生态水源。利用河湖水系输送、存储和调蓄再生水,保障沿线绿化灌溉、市政杂用和工业冷却用水要求,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图9 中心城再生水调配工程规划示意图(图略)
  城乡供水。加快第十水厂、郭公庄水厂和石景山水厂等供水设施建设,新增集中供水能力143万立方米/日,城区供水能力达到456万立方米/日,中心城高峰供水安全保障系数达到1.25。加强供水管网建设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供水管网漏失率下降到14%。自备井纳入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供水厂和自备井优化调度。加快建设新城供水设施,优化水源配置,到2015年实现每座新城“至少一座主力水厂,城区管网互联供水”目标,基本缓解新城发展面临的水源衰减和供水能力不足的双重压力。怀柔雁栖湖生态示范区等重点功能区域实施直饮水示范工程。全部乡镇实现集中供水,农村供水水平进一步提升。
  城市应急水源。完善域外应急调水机制,保持本地水源供应能力,保障2014年南水北调通水前北京城市供水安全。继续实施河北应急调水,积极开辟新的调水通道。加强与上游地区水资源合作,强化水源保护,增加上游来水。实施水源井和自备井改造,保持水源地续采供应能力。
  水资源储备。结合南水北调通水,比照粮食安全储备模式研究建立北京水资源安全储备制度,完善储备工程体系和调度方案,提高应对持续干旱的能力。完善海水淡化前期工作和岩溶水资源勘查评价,做好工程建设的前期储备。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