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通知

  交通智能程度显著提高。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TOCC)建成投入使用。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一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行。五环内智能交通覆盖率达到40%,道路通行能力提高15%。
  3积极应对连年干旱,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实施域外应急调水。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建成通水,市内配套工程陆续投入使用,实现从河北应急调水6亿立方米。
  实现污水变资源。率先全国启动了中心城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为再生水厂,每座新城均建设一座高品质再生水厂。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6.8亿立方米,比2005年的2.6亿立方米增加了1.6倍,超过地表水供水量,成为本市重要水源。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完成第九水厂、第三水厂、田村山水厂改造工程,城区自来水供水能力提高到313万立方米/日。启动新城供水工程,中心镇全部实现集中供水,郊区农民实现安全饮水。
  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效。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495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9.4立方米,下降40%,用水效率国内领先。
  4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能源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能源供应能力持续提升。建成“五环五级七放射”的配气体系,形成5个方向、8条通道、18条回路的多方向外受电格局,形成“一厂、一线、多库、千站”的成品油供应保障体系。
  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消费占全市能力消费总量的
  比重提高到70%,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3%,煤炭消费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5积极践行生态理念,城市环境显著改善。
  空气质量显著改善。持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78%,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
  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新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六环路以内市属骨干城市河湖水系实现生态治理,水体质量大幅改善。绿色生态走廊启动建设。永定河生态走廊建设全面启动;北运河水质加快改善;建成引温入潮工程,首次实现跨流域调水,潮白河部分河段重现生态河道景观。多层次建设城市森林。郊区新城全面开工建设11处滨河森林公园;城乡结合部加快建设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基本建成沿东北五环和西南四环的郊野公园环;中心城选择空间集中、规模较大的城市代征绿地建设开放式城市休闲公园。城市森林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到5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提升到1.7万吨/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7%。
  6推进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新技术应用取得新进展。
  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创新。实施《北京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条例》,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采用多种投融资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PPP、BOT、BT等融资方式建成一批重点工程。稳步推进贷款银行招标,大幅降低融资成本。
  规范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建立轨道交通专项建设资金制度,明确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机制和投资政策,制定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投资政策,提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投资政策。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中低速磁浮列车、轨道交通B型车、CBTC信号系统实现国产化并在轨道交通线路上示范应用,国际领先的膜处理技术在水处理领域推广应用,透水砖等雨洪利用技术在国家体育场等重大项目中广泛采用。
  7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经验。
  始终坚持将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整体把握。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空间完善和产业布局优化。
  始终坚持基础设施统筹均衡发展。既要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又要整体考虑,统筹协调推进。
  始终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协调各区县、各部门联合行动,形成合力,分阶段集中安排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优先解决社会广泛关注、市民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始终坚持国家重大项目与促进本市区域城市化相结合。以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区域城市化建设。
  始终坚持理念创新。积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水平。发挥基础设施装备、设备、工艺采购规模大的优势,推进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实现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相互促进。
  始终坚持融资创新。依据国家政策调整,积极探索、灵活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
  (二)发展需求。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是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攻坚时期。新时期发展目标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新需求。
  城市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出新需求。目前,首都机场航班需求的满足率仅75%,年均仍有2200万人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336公里,承担日常通勤量仅为10%,城市主干路仅实现规划的50%。资源能源保障压力与日俱增。同时,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民航客运吞吐能力需求超过1.2亿人次/年,铁路发送旅客能力需求达到1.8亿人次/年,水资源供给需求超过40亿立方米/年,能源年消费需求接近1亿吨标准煤,基础设施服务需求大幅提高,支撑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形态完善对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提出新需求。“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建设“两城两带、六高四新”高端产业功能区,振兴城市南部地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等城市发展薄弱地区,需要基础设施在空间布局上,既要整体上保障城市功能调整、空间的完善,又要突出重点区域,支撑功能区的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