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热力有限公司、热电有限公司各热电厂、热源厂实施脱硫设施改造再提高工程,非循环流化床锅炉要明确实施低氮燃烧,有条件的进行脱硝;山东黄台火力发电厂7号、8号机组实施脱硝改造,完成减排目标。济钢作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十二五”期间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余热资源,为城市集中供热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新建的城市综合体中的商业建筑及公共建筑,应考虑采用热电冷三联供分布式能源,减少采暖季空气污染,降低燃气锅炉季节性峰谷差。2.城市集中供热新建管网。“十二五”期间,我市主城区东部将新建热源配套管网约195公里,主要集中在市区旅游路、凤凰路等。东部城区结合唐冶热源厂建设,启动配套供热管网建设,主管网建设总长度约40公里。我市主城区西部将新建热源配套管网约90公里,主要集中在西客站片区、张庄路延长线等。3.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继续推进“汽改水”工程,提高能源利用率。“十二五”期间,主城区西部将完成纬二路、济洛路、建设路等“汽改水”工程约84公里,改造英雄山路等运行15年以上的管网约46公里。主城区东部“汽改水”范围为二环东路两侧至历山路两侧,“汽改水”供热面积为1000万平方米,高温水主管网长20公里,支线管网长70公里,并配套换热站建设改造项目。对经十东路现状蒸汽管道、小鸭热源厂出线至经十东路蒸汽管道进行改造。同时,对花园路以北,二环路以东,电厂以南,大辛河以西及黄台电厂以北片区进行“汽改水”,长度约15公里。济南东新热电厂配套1台15兆瓦供热机组,并对现有蒸汽管网改造,“汽改水”主管网改造长度约30公里。4.自管站回收。研究制定供热经营许可退出制度,加强对自管站供热设施的监管,逐步整合社会供热企业、自管设施资源,切实提高供热服务质量,逐步完成自管站的回收。5.供热计量改造。在对既有非节能建筑实施节能改造的基础上,加快实施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开展热计量收费试点工作,积极推行热计量收费。改造不合理的室内供热系统,加快推进老建筑节能改造。
(七)数字市政。
1.数字化管理中心建设。数据集成。依据国内外相关标准,建设“全市统一的资源平台”,建立更新维护机制。对我市城区供水、供气、供热、排水、路灯等地下管网和地上设施进行普查、整理、建库,定时抽取业务数据,提供二维、三维的空间数据服务,实现局属各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指挥调度。结合各业务应用系统,运用数据挖掘、物联网和3G技术,建设集监控、应急、管理、决策、指挥、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市政核心系统。可对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状况、服务质量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和监控,为市民在用水、用气、取暖上提供有效保障。2.八大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排水方面,建设城市排水安全监测网络和排水水质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排水过程、污水处理和雨水排放状态,确保城市污水排放的水质安全和节能减排。防汛方面,建成城市防汛综合信息的数据管理中心、分析中心及权威数据发布中心,建设基于3G无线视频传输技术的移动防汛办公系统。供水方面,提高供水过程的智能监控和管理水平,增强供水应急处理能力。建设供水管道泄漏监测系统,实现主动检漏,降低漏失率和产销差率,保障水压达标。节水方面,建设城市节水设施监测系统,提高我市节水数字化管理水平,为城市节水规划、建设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可靠技术支持,保障城市节水减排工作目标的实现。燃气方面,研究制定完善的管道燃气泄漏监测预警方案。实验区建成后,对新建和改造的燃气管道泄漏全部实现在线监测。供暖方面,实现与数管中心的应急联动,建设供暖企业生产、销售、办公三位一体的信息化系统。配合城市供暖热计量改革,开展城市供暖服务质量监管网络的建设。道桥方面,完成二环内中小桥梁和路网的普查,建立道桥信息管理系统,对重点桥梁的健康状况做到实时监测。路灯方面,完成辖区范围内的路灯采集入库、标牌张贴工作,实现了单灯控制,增设智能集中器,加装被盗报警装置,改造智能控制终端,实现对济南市路灯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水质监测方面,配合国家水专项项目,通过实验室、在线、流动监测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和应急处置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水质安全监测预警。3.加强与市规划、交通、土地管理、水文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共享业务数据。实现与110、119、120等紧急事件处理平台的联动、形成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市政公用紧急事件的能力,促进“平安济南”建设。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