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防政办发〔2011〕18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驻港各单位:
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减轻极端气象灾害给我市造成的损失,根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要求,现就切实做好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防城港新一代天气雷达、地波雷达、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域自动气象观测站、海岛自动气象站、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钦防高速公路、防城港海港变电线路沿线、小峰、那板水库、东兴国家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上思十万山林区和沿海旅游区、边境漂流群景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东兴红姑娘和防城火龙果等特色农业产区、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林区、 防城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三官学校、解放路狗岭、扶隆乡田心村)土壤水分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