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科技引领建设生态南宁、绿色南宁。科技引领开发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高能耗行业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在铝工业、化工、建材、淀粉、制糖造纸等行业应用热泵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效节能技术和计量标准节能技术,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效率。开发绿色环保节能建材和建筑综合技术,推广应用高效保温隔热成套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建筑,建设循环经济。开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优化环境,推进建设生态南宁、绿色南宁。
  6.加强科技合作,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十二五”期间,南宁市要发挥处在多区域合作交汇点核心的区位优势,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对外开放格局,探索开展科技合作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和健全对外科技合作的政府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和交流平台建设。争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合作,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强和国内外城市政府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大科技融入和支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加强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钦防”三市及玉林、崇左等城市的对接,重点扶持在南宁布局的为沿海钢铁、石化等产业配套的项目及其延伸产业项目,拉长产业链。
  推进与泛珠三角、长江三角经济区的合作。主动接轨广东,深化港澳合作,推进优势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商贸物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积极接轨粤港澳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融入粤港澳经济圈。充分发挥南宁作为西南出海大通道和东西部结合点的区位优势,用好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区各省、市间在先进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与台湾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与台湾科技合作新的突破。
  全面加强与国际区域特别是东盟的合作。大力推进与东盟各国的科技、经贸合作,积极参与“两廊一圈”的建设和“一轴两翼”格局的构建,抓好科技兴贸工作,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进一步扩大与东盟各国的产业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美、欧、日、韩等国的经贸合作与交流,重点加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人才、教育、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五、“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
  (一)南宁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及加速器建设
  南宁市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是落实南宁市委、市政府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项重大科技工程,是全力推进对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是南宁市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发展规划十大优先项目之一。孵化器面向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东盟经济圈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构建政策政务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打造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在“十二五”期间,将其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入孵企业100家。科技企业加速器规划占地200亩,总投资5亿元,建成后将建立加速器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对接机制以及平台服务机制,形成优质企业快速入驻通道,从入孵企业中挑选20家企业进入加速器进一步培育。在加速器里培育上市公司3家以上,努力使孵化器和加速器实现年产值20亿元。
  (二)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
  柔性引进高科技人才,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园区和各类行业机构为补充的多种形式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并纳入全市人才工作的整体规划和部署。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建立院士专家与企事业单位的创新协作机制,引导院士专家及其领衔的创新团队向我市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集聚,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科学决策咨询、科研技术服务和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在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培育5-6家示范性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形成一套有利于吸引以院士专家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保障机制,培养一批经济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
  (三)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服务中心建设
  中心定位于技术产权交易,包括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交易、知识产权交易,技术产权交易签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技咨询,组织参加新技术、新产品交易会,受委托发布科技政策、科技成果供求、科技产权供求信息等诸多方面,是全市科技工作的主要环境和科技管理工作延伸的链条。中心将建设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的集成果和专利展示交易区,会议、推介与培训区,中介服务区等“七个功能区”和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服务平台等“八个服务平台”。
  (四)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大力发展新兴能源技术,以发展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作为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的重要手段,开展新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与污染控制的技术、产品、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开展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大力发展以非粮生物能源为重点及先导的生物产业,开展生物柴油、生物煤(固体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生物燃气等非粮食生物质为原料的液体、固体和气体燃料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研发一批太阳能采暖和制冷技术,高效、低成本晶体硅太阳光伏电池技术,新型高效、低成本及薄膜太阳能电池新技术和新产品,建成生物燃气中试基地。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