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加快培育沿海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在实现沿海开发三年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到2015年,把沿海地区建设成为全省规模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基地,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2万亿元和6.3万元。坚持网络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连云港港为龙头的沿海港口群建设,打通江海交通大通道,加快连盐、沪通等铁路通道和崇启大桥、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构建新型交通网络。坚持项目带动,促进临海产业集聚发展,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汽车、船舶、风电装备、光电、复合纤维等一批链条长、配套全、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千亿元级产业。坚持点轴结合,完善沿海城镇体系,做大做强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强化带动作用;推进港城互动,加快建设连云新城、大丰港城、如东长沙镇等新城镇;配合沿海节点开发,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临海小城镇。坚持陆海统筹,加快突破海洋经济,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现代海洋商务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经济示范区,到2015年力争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800亿元,占全省经济比重达到10%以上。坚持循序渐进,科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快8个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完成条子泥40万亩省级重点围垦工程,推进部省合作农村土地整治6个重大工程。
(23)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共同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助推江苏转型发展,提升在长三角区域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推动苏南融入国际、苏中融入苏南、苏北融入长三角,深化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加强南北合作和江海联动,创新产业合作模式,提升南北共建开发园区水平,鼓励支持苏南参与沿海开发,支持沪苏合作共建园区建设,实现共建共享。推动苏锡常、宁镇扬等重要经济板块一体化发展,加快淮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打造要素集聚、资源共享、互动发展的新经济板块,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加快建设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提升出海通道功能,建设产业合作基地,完善合作服务体系,强化对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的服务和支撑作用。
(24)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形成全省主体功能区,以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指导国土空间的有序开发,使城市化地区、工业化地区进一步集聚生产要素、提高开发效率、增强综合实力;使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县层面上,以县城镇和少数重点镇为依托,集中推进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建设用地使用更加集中、产出更加高效,成为承载经济发展的主体。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调整完善现行政策和制度安排,从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方面制定差别化政策,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有效引导各地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进行建设和发展,提高区域内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增强区域协调发展与管理能力。到2020年,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开发强度控制在19.3%。
六、“两型”社会建设行动
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方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生态功能,强化节能减排,形成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到2015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持续提高。
(25)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提高土地配置市场化程度,建设用地向新兴产业等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倾斜,不断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大力推进节水技术进步,改革水资源管理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励发展再生型材料。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开发应用节能技术,在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高效机电节能等10大领域,加快攻克100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开发推广100项潜力大、应用广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育扶持100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降低25%,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