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扩大高端化、品牌化和低碳化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升国内产业发展水平,扩大稀缺短缺资源性产品进口,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到2015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比重明显提高,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00亿美元。加快贸易载体建设,推进出口基地建设,提升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发展水平,发展一批进口产品集散地。加快贸易平台建设,提升重点口岸功能,增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加快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和长三角地区通关一体化,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展会、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到2015年应用国际电子商务的外贸企业超过60%。
(13)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技术研发机构、营销中心入驻,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苏中苏北特别是沿海地区,引导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企业改组重组。实施跨国公司培育计划,鼓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建立境外研发机构、国际营销网络、境外资源开发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制订相关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增加境外投资。加快境外合作区建设,重点推进柬埔寨西港特区和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两个国家级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争取在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
(14)加快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建立开发园区科学发展考核评价制度。打造创新型、集约型园区,支持开发园区通过引进创新人才和团队、开展国内外研发合作等多种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开发园区扩容提升和功能整合,提高创新发展和集约发展水平,真正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集聚效应强、集约程度高的转型升级先导区,到2015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50%,创业园区孵化面积实现翻番;加快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推动功能叠加和区域联动。打造特色型、功能性园区,加快南京国际商务中心建设,以会展、软件产业为基础,形成商业服务、总部经济的主要特色;加快苏州国际商务中心建设,以花桥商务城和苏州工业园区为基础,形成生产性服务的主要特色;加快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建设,以港口为基础,形成现代物流的主要特色。打造生态型、宜居型园区,加快开发园区社会管理服务功能创新,拓展城市配套、产业服务、环境保护等功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管理服务优的转型升级示范区。
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六大计划”,加快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使自主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到2015年,力争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15)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眼于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重点、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继续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的空间布局。重点加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园,培育一批规模大、功能完备、海外人才高度集聚的国际创业园,提升留学生创新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业园等建设水平。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集中力量建设20个以上产学研合作创新集聚区,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高新园区集聚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加快研发和转化先进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开展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建设,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体制改革,增强创新动力。深化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南京建设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围绕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攻克一批重要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先进技术储备。突出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共性技术,集中力量攻关,取得明显进展。积极引进高端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资源,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到2015年,国际PCT专利超过1000件,主要产业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全省高新园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