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枣庄市九大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企业生产趋向标准化。依托龙头企业,把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引入农户,严格生产程序和产地环境监测,建立完善产品追溯制度,较好地推动了企业品牌创建工作。企业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山东盈泰集团先后取得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HACCP安全体系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盈泰食品被认定为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目前,全市185个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专门质检机构,134个通过ISO9000、HACC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107个通过ISO14000系列环保体系认证。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总数达到30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77个、绿色食品81个、有机农产品51个。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目前,逐渐形成了四种产业化发展模式:一是“公司+农户”型;二是“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型;三是“公司+农场(养殖场)”型;四是“公司+自营基地”型。
  --企业业务开拓呈现跨区域经营态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与外地合作,实现不同区域间的互惠互利、优势互补,扩大了企业规模,提升了经营水平。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形式,扩大规模,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
  (二)存在的问题。
  1.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全局带动型的骨干龙头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248家,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1家、省级28家。企业普遍起点低、资产少、规模小。
  2.企业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企业少。全市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是精深加工业发展相对较慢。大部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不高。
  3.部分企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绝大部分属于民营企业,普遍实行家族式管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权不清、决策随意等内在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制约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和企业的科学化管理。
  4.部分企业与农户的联系不紧密,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受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农民合同意识薄弱的制约,农民与企业签订的合约不完善,时常因利益纠纷而中止。同时,企业与农户建立的利益共同体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不能使风险损失在二者之间合理分摊。
  5.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低。我市农副产品加工业整体上处于初加工、水平低、能耗高的初级阶段,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研发人才十分短缺,许多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二、发展趋势及发展环境
  (一)发展趋势。
  1.粮油加工业发展趋势。重点围绕攻克粮食深加工,特别是现代食品制造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国内外急需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并进行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新产品开发和突破。
  2.蔬菜加工业发展趋势。强化速冻、保鲜、脱水、腌制、罐头等传统产品优势,开发多类别、系列化的调理食品和熟制终端食品。鼓励和引导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绿色无公害和有机蔬菜自有基地,引进和采用先进设备与技术,开发储备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加快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逐步淘汰耗材量大的原始栽培模式,大幅度提高农作物副产品利用率。
  3.果品加工业发展趋势。加快引进、培育适宜加工的新优品种,大力发展气调贮藏,提高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改进加工工艺,搞好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系列果品加工品,重点发展浓缩果汁、果酒、果汁饮料、果酱、果粉、罐头和膨化果品等产品。建设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大型水果自动分级包装厂、气调保鲜库。
  4.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我市是畜牧业生产大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明显,畜产品出口量也将不断增加。以龙头企业带动、中介组织引导、市场辐射等形式的产业化初步呈现,产销联结进一步增强。
  5.林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我市林产品加工业主要有经济林和绿化苗木等,其中经济林产业比较突出。绿化苗木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呈规模发展趋势,在品种和经营方式上有较大突破和创新。
  (二)发展环境。
  1.宏观产业政策。近年来,中央制订了一系列关于农业龙头企业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也把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政策扶持、产业开发力度,支持主产区建立和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今后几年,我市将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为重点,实施一批跨区域的重大科技示范项目,扶持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业的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一批以农村资源为基础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2.资源环境。我市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3.9摄氏度,年降水量815.8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农业用地资源丰富,农产品生产量大,原料充足,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
  3.信息环境。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形成新格局,呈现出渠道多样化、工作交织化、发展社会化的趋势,已涵盖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依靠科技进步与机制创新提高我市农副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技术装备水平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一体化和加工制品名优新特化。进一步推进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和农业市场化进程,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市转型的战略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二)产业布局。
  粮食加工业主要以滕州、峄城和台儿庄等粮食主产区为主。围绕城郊蔬菜产区,大力发展滕州、市中和峄城的蔬菜加工业。围绕山区林果产区,大力发展山亭和峄城的果品加工业。积极壮大滕州和薛城肉猪、肉鸡、肉兔加工业,市中肉鸭、肉鸡加工业,薛城和滕州沿湖禽蛋加工业。建设峄城和台儿庄沿运水产加工业经济带。重点发展滕州、薛城和台儿庄的木材加工业。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提高农副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农产品多元、多重增值。优化农副产品加工业布局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保障农副产品加工品的质量安全。初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和成果推广体系,加快对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业协会等服务组织围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需要,发挥好中介组织作用,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行业管理和规范化服务。
  2.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30亿元以上。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产业集团,重点扶持200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品牌农业,力争创建省级名牌农产品20个以上和省级著名商标20个以上。选择典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搞好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提高附加值。
  --粮油加工产业发展目标。按照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培育生产基地,发展加工专用粮,扶持一批面粉、膨化食品、淀粉和油脂类企业,重点建设台儿庄和峄城玉米淀粉加工业,滕州和市中小麦面粉及其深加工业,滕州和山亭花生及大豆加工业,带动我市专用小麦、玉米、花生等生产基地的发展。到2015年,力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20家,年销售收入总额达到90亿元以上,全市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
  --蔬菜加工产业发展目标。依托滕州和峄城蔬菜优势产区,重点发展一批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带动型企业,培育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企业集团。完善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主的蔬菜流通体系,建设滕州、峄城、薛城和市中专业批发市场。扶持一批运行规范、服务能力强的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力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蔬菜加工企业达到10家,年销售收入总额达到60亿元以上,年出口创汇7000万美元以上,全市蔬菜精深加工率达到40%以上。
  --果品加工产业发展目标。建设两大果品加工企业集中区,即山亭的葡萄、大枣、柿子等果品加工集中区和峄城的石榴加工集中区。发展壮大一批高档次的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15年,力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5家,年销售收入总额达到20亿元以上,全市果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
  --畜禽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目标。鼓励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制品,支持畜禽加工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畜产品中介组织,推广青贮饲料技术,搞好技术指导、疫病防治、产品收购等服务,带动粮食产区的家禽、肉猪养殖业和城郊奶牛养殖业。建设市中和台儿庄乳制品加工区,滕州和薛城肉猪、肉兔加工区,滕州和市中肉鸡、肉鸭加工区。到2015年,力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销售收入总额达到7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达到1.5亿美元以上。
  --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目标。充分利用涝洼地、采矿塌陷地、河滩渠堤等非基本农田,发展速生丰产林。依托薛城木材加工企业群、滕州张汪木材加工园等,扩大胶合板、密度板、装饰板、木纸浆的加工规模,带动木材生产、运输等相关产业,延长产业链,走林纸、林板一体化之路。到2015年,力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5家,年销售收入总额达到30亿元以上。
  --其他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培植台儿庄、峄城桑蚕生产加工企业,湖区、库区、塌陷地水产加工企业,城郊园艺花卉生产企业,秸秆转化加工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到2015年,力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家,年销售收入总额达到20亿元以上,年出口创汇达到7000万美元以上。
  四、发展思路
  (一)发展战略。
  1.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依托优势企业,以市场为纽带,以品牌为核心,通过整体兼并、出资买断、投资控股、联合经营、委托、租赁等形式,推进龙头企业战略重组,组建紧密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培育优势企业,树立知名品牌。综合考虑我市在资源禀赋、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营优势和品牌优势。
  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帮助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农业扶持项目,省、市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各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龙头企业倾斜。以科技创新带动新产品开发,优化农业技术结构,推广成套农业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加工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实施一体化经营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建设自有基地,鼓励农民发展规模化基地,引导创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副产品初加工产品为原料发展深加工产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4.实施外向发展战略。立足市场多样化、优质化需求,着眼国内外市场,突出区域特色,以市场需求定生产规模,避免资源浪费。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以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大力向外扩张发展,形成大出口产业格局。
  (二)重点项目。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既注重发挥传统产业的技术优势和营销优势,又突出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具体项目有:
  1.粮油类。2010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426.57万亩,粮食总产192.99万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20.45万亩,总产98.55万吨;玉米播种面积173.18万亩,总产81.12万吨;地瓜种植面积12.60万亩,总产7.48万吨。现有规模以上粮食生产加工龙头企业86家,其中从事小麦加工的企业42家、玉米加工企业29家。
  --山东厚磨面粉有限公司“干法全封闭”面粉深加工项目。采用当今最先进的干法全封闭零排放面粉深加工技术,年加工优质小麦10万吨,采用太阳能“低温法”加工面条,并将次粉麸皮加工饲料出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年销售收入1.68亿元,对于带动本地种植业、食品业、饲料加工业的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山东大地麦芽有限公司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56亿元,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创利税2000万元,安排300余人就业。产品主要供应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燕京啤酒等企业,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我市小麦、大麦等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值。
  --枣庄市金穗制粉有限公司CO2萃取麦胚油项目。主要应用小麦胚芽提纯等创新技术,从小麦制粉时的副产品中制取小麦胚芽油,对天然营养资源进行有效回收和综合利用。该项目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达产后年销售总额1亿元,安排130余人就业。
  --台儿庄三新农产品有限公司稻米深加工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200万元,建成后年可加工稻米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润1600万元。
  --枣庄市翔宇淀粉有限公司石油专用变性淀粉开发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建成后年生产原淀粉4万吨,利润400万元,新增开发石油专用变性淀粉2万吨,利润900万元。
  --山东莺歌食品有限公司花生酱项目。引进推广适宜花生酱和花生油加工的优良品种,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加工产品的档次和规模。到2015年,花生酱年加工能力达到2.7万吨,花生油1.5万吨,年产值1.5亿元,创汇1300万美元。
  --甘薯加工业项目。山亭区在现有地瓜枣加工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技改,新上高科技加工企业,到2015年达到年产3万吨的加工能力。
  --豆制品加工项目。巩固发展山亭区城头豆制品市场,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做好产品系列开发,实现品种多样化。到2015年达到25万吨的年加工能力,产值达到12亿元。
  2.蔬菜类。2010年,全市瓜菜播种面积达到134.14万亩,总产量436.11万吨,总产值67亿元。现有规模以上蔬菜加工类农业龙头企业28家。
  --龙业果蔬果汁深加工开发项目。以山东龙业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以果汁、果酒、速冻果菜、脱水菜、蔬菜汁等产品加工为重点,扩大专用加工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提高加工产品质量。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新建罐头、果脯、果酱、果汁饮料生产线,扩大罐制品加工量,形成年产50万吨以上的生产规模,年转化鲜果、蔬菜100万吨。
  --峄城区蔬菜深加工项目。主要加工芸豆、黄瓜和蕃茄等。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利润1200万元,税金265万元。
  --山东海风冠都食品有限公司保鲜蔬菜加工项目。主要加工马铃薯、生姜、大蒜和菠菜等蔬菜。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100万元,建成后新增有机蔬菜产品出口1万吨,新增销售收入7000万元,利税1100万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
  --峄城土豆深加工项目。峄城区土豆年生产能力为15万吨。项目建成后年产土豆休闲食品1万吨,利税800万元,大大提高土豆产品的附加值。
  3.果品类。2010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果品加工、贮藏类龙头企业27家。
  --峄城果品深加工项目。以石榴、大枣、桃等主要果品深加工为主,侧重于石榴。采用先进设备进行深加工,生产石榴汁、石榴酒、枣脯、枣汁、枣粉、枣酒、桃脯、桃汁等产品,满足食品市场和医药市场的广泛需求。项目建成后,年产2000吨,销售收入2000万元。
  --长红枣加工项目。2010年山亭区长红枣种植面积10万亩,总产2万吨,有长红枣加工企业1家,设计生产能力5000吨,其中枣汁生产能力1000万听,饮料4.5万吨。到2015年,装备一套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枣汁生产线,年加工量达到1万吨以上,冷藏保鲜能力5万吨,实现加工增值1亿元。
  --山亭火樱桃加工项目。2010年山亭区火樱桃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现有樱桃果脯加工企业1家,生产能力1000吨,产值3000万元。加大火樱桃基地建设,填补樱桃果汁加工空白,重点抓好樱桃果脯、樱桃汁等产品的深加工。力争到2015年,年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
  --果汁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新建一条果汁加工生产线,形成年产浓缩果汁3000-4000吨生产能力。
  --葡萄酒生产项目。依托山东汉诺葡萄庄园,建成集葡萄生产、酿酒、生态休闲、餐饮于一体的葡萄酒产业化体系。力争到2015年,葡萄酒年产能达到80万升。
  4.畜禽类。2010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畜禽产品加工企业38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2家,过亿元的7家。
  --鲁南万头肉牛养殖加工项目。以山东兄弟食品公司为依托,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年出栏、加工肉牛5万头,加工牛肉2.5万吨。
  --山东春藤食品有限公司肉类产品深加工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4亿元,建成投产后年增加肉制品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7200万元。
  --枣庄华凤畜禽食品有限公司肉鸭加工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建成后年生产加工销售肉鸭72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生产期年平均税后利润1360万元。
  --台儿庄区万头优质奶牛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亿元,形成集引、繁、育、加工于一体的大型奶业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5000万元。
  5.林业类。我市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林产品深加工优势明显。目前林业加工业主要涉及板材加工、家具制造、绿化苗木等,其中经济林板材加工发展较快,多用于出口。全市木材加工企业达100多家,但规模以上的木材加工龙头企业较少,且多为初级产品。
  --中高密度纤维板项目。依托薛城捷利木业,该项目计划总投资7000万元,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1亿元,利润2300万元。
  --台儿庄板材加工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建成后年加工板材5000立方米。
  6.其他行业类。
  --秸秆饲料加工项目。该项目建成后,计划年产生物制剂100吨,可有效降低农民畜牧养殖成本,提高畜牧业生产收入。
  --花椒加工项目。依托山亭区金农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加大花椒深加工力度,重点做好花椒籽榨取花椒油,提取生物柴油等开发利用。该项目建成后年加工能力达7万吨,实现增值1.5亿元。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建设粮油、蔬菜、果品、畜禽等专有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相配套,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加工一体化基地。构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资源体系建设,着重加强出口量大的畜禽、蔬果加工品的原材料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出口创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企业制度。
  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运行机制,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发展机制。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坚持适度扩张原则,鼓励企业之间通过兼并、拍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扩大规模,转变粗放式经营方式。强化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培训,提高其生产管理和市场应对能力。加强营销促销广告宣传,扩大品牌影响,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适应能力。
  (三)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力度,加快建立我市主导产业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在重点优势产区配套建设专项质量检测中心,加强安全监管,提高检测水平。鼓励企业积极推行CMP(良好操作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方式,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贯彻ISO14000环境保护系列认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发绿色、环保标志产品,申请开展贸易对象国的安全、环保类标志认证。
  (四)提高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水平。
  鼓励有条件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生产、科研一体化的路子,成立技术攻关与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坚持采用环保、卫生、安全标准的生产加工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人才发展战略,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向农副产品加工业流动,从整体上提升产业综合素质与长远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扩大国际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五)加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力度。
  按照“立足资源、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加快发展”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实现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快速有序发展。加强大企业集群建设,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抓好大企业建设的同时,将农产品加工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具有一定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集群。
  (六)落实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措施。
  进一步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选择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进资源和品牌优化整合。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机制,简化办事手续,减少审批环节,更好地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好上级制订的一系列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税收减免、工商管理、土地利用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合力。

枣庄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枣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时期。为统筹规划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不断壮大。
  我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如下:
  1.发展较快,规模逐步壮大。截止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企业64家,实现增加值17.8亿元,比上年增长5%。
  2.企业运营状况良好,整体盈利。2010年,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亿元,比上年增长9.7%。
  3.行业基本齐全,产业比较集中。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涉及21个小类行业,逐步形成了类别基本齐全,行业比较集中的发展格局。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重大,效益好。主要包括电线电缆制造、光纤光缆制造等行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7.25亿元,占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的40.7%。
  --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企业集中度高。主要包括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等行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7.85亿元,比上年增长41.9%;利润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快,效益好。主要包括通用仪器制造业、专用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2%;利润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9%。
  (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2010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57.7亿元,比上年增长9.1%;固定电话用户76.88万户,比上年下降9%;移动电话用户228.02万户,比上年增长15.3%;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9.7万户。
  (三)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
  完成了市行政中心机房工程,为构建我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奠定了基础。市电子政务网已实现90家单位接入,滕州市电子政务网实现200多家单位接入,薛城区电子政务网实现40余家单位接入,市中区电子政务网实现70家单位接入,山亭区电子政务网实现39家单位接入。峄城区和台儿庄区电子政务网单位接入工作正在进行中。市、区(市)电子政务网已成为国内外了解枣庄的重要窗口。
  (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国家、省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建设的金卡、金税和金盾等工程已经投入使用。我市自筹资金建设的社保、农业、财政、地税、教育、卫生、工商、水利渔业、统计等信息化系统运行良好。建成了现代远程中心,中小学建有校园网。企业信息化推进成效显著。目前,我市80%以上的企业已开始使用成套管理软件,在互联网上开设网站进行网上交易。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日渐显著。
  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信息化管理机构不健全,工作协调力度需要加大;一些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化法制建设、标准规范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缺乏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载体。继2004年设立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后,又陆续批准设立了几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目前,枣庄电子信息产业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多。我市电子信息支柱行业主要集中在以电子信息设备基础件为主的低端行业,产业发展以外延式规模扩张为主,企业以仿制、加工、组装为主,新建信息企业大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电子信息产品。
  (四)骨干企业不强,名牌产品偏少。随着全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企业数量明显增多,但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技术精的企业仍然不多。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名牌的培育上明显滞后。
  (五)比重过小。全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为5.4%,低于全省9.6%、全国13.9%的平均水平。
  (六)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目前,制约枣庄信息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缺乏足够数量和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
  二、发展趋势及发展环境
  (一)发展趋势。
  1.电子信息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数字电视、新一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对未来发展影响重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日趋成熟,正逐步走向产业化;集成电路技术已经进入深亚微米、巨大规模集成阶段,技术发展呈微型化和集成化两大趋势;新型电子元器件向片式化、微型化、复合化、集成化和高性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继续向高性能方向发展,并围绕着“宽带+移动”的网络化进程快速发展;软件服务的技术发展迅速。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也进一步加速,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
  2.电子信息产品向生产规模化、品种多样化方向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为贴近市场需求,电子信息产品在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同时,逐步适应市场变化,推行柔性生产技术,研发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