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健康状况分为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
(3)监测方法
野生猕猴监测方法:根据历年巡护情况,随机选择3-5群没有进行人工定期投食的野生猕猴及其活动区域作为监测对象,监测种群之间距离不得小于5公里。分别填写野生猕猴种群监测表(附表8-1)、野生猕猴活动区域监测表(附表8-2)、野生猕猴采食植物监测表(附表8-3)。
大型兽类监测方法:选择1-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采用目击和痕迹调查法估算区域内数量和活动情况,调查其活动区域的地貌、植被等环境条件。一是在巡护时发现有兽类留下的足迹、粪便、体毛等痕迹,及时通知监测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判断,并拍照存档;二是开展社会调查,特别是对目击到兽类的群众调查。填写痕迹监测调查表(附表9-1)、目击现场监测调查表(附表9-2)和兽类监测汇总表(附表9-3)。
2.鸟类及其栖息地监测
(1)监测内容
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进行长期固定监测,了解这些鸟类在本地区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及其栖息环境。对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只进行鸟类种类监测。
(2)监测指标
鸟 类:种类、数量、
栖息地:地形特征、主要生境、人类活动。
(3)监测方法
采取固定距离样线法进行调查,监测的主要对象为样带内所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对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只进行鸟类种类记录。具体方法如下:
①确定自然保护区内的监测样线数
抽样强度为每1万公顷布设1条监测样线,不足两条样线的按两条样线设置,其长度根据地形控制在3-5km,宽度山区50m,平原地区和视野开阔的地区(农田网络附近)100m。样线的走向则根据实际地形而定。两样带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000m。监测样线的起点、各重要拐点、终点的地理坐标,用标记物(红色油漆或有色布带等)标记。
②人员数量
每一外业工作组至少3名调查人员。沿样带中心行走,1人负责记录,2人各负责观察一边。
③监测时间
留鸟的监测时间为繁殖期和越冬期(9月下旬至12月上旬),频度为每月调查两次。候鸟(冬候鸟、夏候鸟)的调查时间为迁徙期,每周调查一次。每次的调查最佳时间为晴朗无风清晨和傍晚。
④调查方法
调查行进速度一般为2km/h左右。对样带内栖息的所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记录种类、数量和生境,繁殖期调查时听到或看到单只成体、一窝卵或雏鸟应记作一对,对飞翔的鸟只记录从前向后飞的数量。填写鸟类监测调查表(附表10)和保护区鸟类种类汇总表(附表7)。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