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点鸟类及栖息地监测
(1)监测内容
在重点鸟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集中分布区每年定期调查、重点统计1-3种鸟类数量,并调查鸟类迁入和迁出的时间以及栖息期,了解重点鸟类的最适栖息生境。结合重点鸟类监测和各保护站点的日常巡护观察,记录统计保护区内所有鸟类的种类。
(2)监测指标
鸟 类:种类、数量。
栖息地:面积、周边植被状况、周边地貌状况、人类活动状况(重大环境改变)。
(3)监测方法
各自然保护区首先确定本区需要监测的重点鸟类种类,在其集中分布区域进行监测,设置监测点3-5个。候鸟监测在其迁徙期前两周开始,每周监测一次;留鸟繁殖期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时间选择晴朗无风的清晨或傍晚进行。鸟类数量低于300只时,采用精确计数法调查,可借用计数器计数;水鸟数量大于300只时,采用估算法,即“集团
统计法”调查。集团
统计法是将鸟类分成若干小集团,每个集团可以为10只、20只或50只(根据种群大小而定),根据集团数推算水鸟的总数。填写重点水鸟监测表(附表5)。
重点鸟类栖息地监测主要调查以鸟类分布区中心点为圆心,半径1000米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情况。地形地貌可分为丘陵、水面、滩涂和孤岛等。候鸟在迁徙期的中后期调查一次,留鸟在繁殖期的中后期调查一次。填写重点鸟类栖息地监测表(附表6)。
湿地鸟类种类数量监测方法:在对重点鸟类进行监测的同时,调查其它所有鸟类的种类,并根据各保护站点日常巡护观察到的鸟类种类记录,年终汇总统计保护区所有鸟类种类,填写鸟类种类监测汇总表(附表7)
(三)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1.野生猕猴和大型兽类种群动态及其活动区域监测
(1)主要内容
野生猕猴和大型兽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金钱豹、林麝等)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活动区域面积以及人类活动状况等。
(2)监测指标
指标类别
| 监测指标
| 单位
| 监测频度
|
野生猕猴种群
| 数 量
| 只
| 每年2次(3月和12月)
|
年龄结构
| 成体(5岁以上)、亚成体(2-4岁)、幼体(2岁以下)
|
雌雄比例
|
|
健康状况
|
|
活动区域
| 面 积
| K㎡
| 每年1次(12月)
|
地形地貌
|
|
气 候
|
|
植被类型
|
| 群落调查每年1次,采食植物调查每年4次(3、6、9、12月)
|
人类活动状况
|
| 每年4次
(3、6、9、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