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完善地震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
加强自治区、市、县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和城市救灾物资储备站,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等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家庭开展必要的防震减灾应急物资储备,实现专业储备和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
四、地震科技创新体系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地震科技工作。通过加强地震基础研究,加大数字地震监测、地震预警、地震区划、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实用技术的引进力度,加大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共享应用,提升科技对防震减灾的贡献率。
第四章 重点项目
一、宁夏地震背景场观测网络建设
(一)建设目标。
银川地区地震活动监控能力达到1.0级,全区地震活动监控能力达到1.5级。地震前兆台网观测精度有较大幅度提高,为地震预测提供可靠观测资料;建立多学科、高精度、高分辨的多维立体监测网络,为中短期地震预测与预警探索新途径;银川市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在强震发生后,可向社会公众和相关行业发布预警信息。提升地震应急响应能力,中强地震发生后20分钟内完成烈度速报,30分钟内向自治区政府提供震区烈度分布图。
(二)建设内容。
1.测震台网建设。在宁夏中南部建设7个数字地震台站,其中2个台站采用井下地震计,5个台站采用地面地震计。与原来13个数字台站组成宁夏数字地震观测系统,提高全区地震监测能力。
2.前兆台网优化改造。调整优化全区前兆台网布局,对观测环境差、不符合观测要求的前兆观测台站进行精减或异地重建,对前兆台网中心软件和设备进行优化改造。完善各市、县地震台网建设,升级改造流动重力观测网、跨断层观测场地。
3.前兆立体观测网络。建设多学科、高精度、高分辨的多维立体监测网络,探索中短期地震预测与预警,包括砂层应力观测网、重力观测网、电磁立体观测网、卫星观测资料的应用和银川地区地震预警 系统。
4.烈度实时速报网。在宁夏中强地震区域,按照台距10公里-15公里的密度布设烈度速报台,共改造强震动台48个,新建烈度速报台50个,组成宁夏烈度速报台网,并建设宁夏烈度速报台网中心,完成地震烈度速报任务,为地震应急反应提供基础数据。
二、宁夏震灾预防基础探测工程和示范工程建设
(一)建设目标。
通过对全区地震构造条件、工程地震条件和强震动特点的详细考察和深入研究,采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实验分析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进行活动断层探测和鉴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地地震动参数和地震地质灾害区划,科学评价全区、特别是沿黄城市群的地震安全性,为抗震设防、工程合理避让、土地规划利用以及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社会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建设,推动抗震设防工作。
(二)建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