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立足服务、创新发展的原则。
把握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新要求,服务于政府决策、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追踪地震科技发展前沿,努力把防震减灾最新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公共产品,超前谋划,不断探索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发挥科技在防震减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规划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立体观测系统,能够监测全区1.5级以上的地震,8分钟内完成区内及周边地震速报,初步建成全区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基本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生态移民等集中建设的农宅建设项目选址、建设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显著提升。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协调和联动机制,区内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给出灾情预评和破坏范围的初步结果,2小时内救援队伍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基本安置和医疗救助,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能力显著提升。防震减灾知识基本普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社会公众较好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险技能,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明显提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地震监测预报体系
(一)加强地震监测系统基础建设。
进一步优化台网布局,加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危险区域地震观测站点,完善区域中心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测震、电磁、重力、形变、流体、应力等多学科、多手段、高精度综合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测与预警探索新途径;在改造升级现有强震动台站的基础上,补充建设部分强震动台站,建成地震烈度速报台网,提高地震灾害信息快速获取能力;依法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着力提升地震监测能力。
(二)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工作。
建立开放合作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机制,引进吸收地震预测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开展地震综合观测试验,多学科、多途径探索,深化对我区地震孕育和发生规律的认识,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三)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大力推进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相应的经费渠道,完善群测群防工作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加强全区“三网一员”建设,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工作在地震短临预报、地震灾情速报、地震应急、防震减灾宣传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地震信息共享与服务。
完善全区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健全市县地震信息共享网络平台,提供快速、高效的地震信息产品,提升地震信息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二、地震灾害预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