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发展要求
“十二五”时期,本市将进入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功能扩展、发展动力转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阶段,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社会结构转型要求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区域间人口流动更趋活跃,首都人口规模将持续增长。社会保障将面对更复杂的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结构性问题。对我市目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制度之间,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商业保险、慈善事业之间统筹协调不足的状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要适应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加快制度整合与衔接,建立制度统一、功能完备、水平多样、管理精细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二、城市功能扩展要求形成包容开放的社会保障体系
北京进入建设世界城市的新阶段,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社会保障体系要满足来自全球范围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需求。公众利益诉求多元化,既要满足本地居民的发展需求,还要满足全球化背景下人才流动的发展需求,这对我市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开放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城市功能发展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尽快建立包容各类人群、可实现区域间转移接续的包容开放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发展动力转换要求增强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实施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更多的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社会保障要发挥促进人力资本再生产的功能,促进人力资本合理流动,提升人力资本配置效率。适应人力资本发展变化,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要发挥社会保障调节消费与积累功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社会保障建设要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大局出发,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实现精细化管理;更加关注消除薄弱环节和缩小区域差别,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建立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就要求我市必须尽快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信息平台和保障效果评价机制,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精细化水平。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紧紧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发展战略,坚持公平和适度普惠的原则,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统筹城乡、整合制度、完善功能、强化服务为重点,加快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面小康型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专栏5 全面小康型社会保障
全面小康型社会保障是从解决民生问题出发,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广范围、宽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小康型社会保障体系是按照“先保险、再救助、后福利”的思路建立的一体化保障体系。既保障本市户籍人口,还保障外来人口;既具有保障生存的生活功能,还具有调节经济、促进人力资本再生产方面的经济功能;是政府提供的公共型社会保障、企业补充保险、商业保险、慈善事业等共存,强制和自愿互补的多层次保障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可持续保障体系。
二、发展思路
(一)推动管理精细化,促进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
按照“先保险、再救助、后福利”的思路,坚持制度建设与服务管理并重,统筹各项制度,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可及性;逐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建立社会保障效果评价和监督体系,避免重复保障和应保未保,确保人人享有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