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构建多级互通信息网络,增进物流服务精准化与智能化。
分步骤、分区域、分层次建设物流信息资源共享的物流信息化体系,全面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及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建立服务于环渤海及三北区域的国际型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拓展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广泛应用条码技术(BC)、射频技术(RFID)、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快速响应(QR)、企业资源计划(ERP)、订货系统(EOS)及数据仓库技术(DW)等物流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软件,实现物流作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物流管理的专业化和高效化,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及服务效能。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区域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实现物流货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通过平台整合和互通互联,逐步构建跨区域的物联网体系。
加快物流园区信息化体系建设。鼓励物流园区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园区内部的业务流程,向入驻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发布、物流信息查询、服务信息查询、电子商务、安全认证、软件租赁等信息化服务,提升园区服务的信息化水平。鼓励物流园区通过与入驻企业信息系统互连或其他数据采集方式,收集入驻企业的物流业务信息,逐步实现企业物流业务信息向园区物流信息系统上传,为物流信息资源的集中和整合创造条件。推进物流园区物流信息系统与各级物流信息平台之间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融合互通。
加快行业物流专业化信息平台建设。通过行业协会的组织与引导,积极整合企业物流信息资源,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及骨干企业作用,加快建设钢铁、煤炭、石化、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业等专业化物流信息平台,为行业提供全程供应链物流服务支撑。加强与环渤海及周边省市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将各专业化物流信息平台进一步拓展延伸,构建跨省区域统一框架与标准的货物运输物流信息平台。
加快物流公共信息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加快网络化、智能化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客户、承运商、政府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平台的互通互联。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天津市交通道路信息通讯系统,实现与天津港、天津机场航空物流园区、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及其各区县专业物流园区的联网运作,实现天津市物流信息跟踪、调度、应急反应等智能化服务,实现社会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建设,提高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传输和处理。
四、空间布局
(一)空间布局原则。
坚持物流空间布局与发展战略同步并进;坚持物流资源的存量整合与增量优化;坚持用地的节约集约与可持续利用;坚持物流业与主导产业的联动发展;坚持物流规划的前瞻性与创新性。
(二)总体空间布局。
“十二五”时期,天津现代物流业将形成“两带三区双环”的空间发展格局。
两带:是指以天津港为原点,构建沿海岸线形成的沿海物流发展带以及沿京津走廊形成的京津物流发展带。
三区:是指位于宝坻区、蓟县形成的服务于新型生态农业及现代商贸的北部物流聚集区;位于津南区、西青区形成的服务于新型工业产业及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的南部物流聚集区;位于静海县、西青区形成服务于钢铁、冶金、建材及现代商贸的西部物流聚集区。
双环:是指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依托,在双城区周边构建支持城市生产、生活、商贸的市域物流配送环。
“两带三区双环”的物流空间规划布局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两带三区双环”的物流空间布局(略)
(三)空间布局规划重点。
1.沿海物流发展带。
以天津港为原点,以沿海产业带为延展方向,建设一批口岸型国际物流基地、沿海产业型物流园区,以及功能互补的物流服务网点,形成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网点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重要节点项目如图2所示。
2.京津物流发展带。
以天津港为原点,以京津唐产业带为延展方向,依托航空航天、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批大型产业物流基地、若干个物流中心,形成集聚发展、连通快捷、服务产业的物流产业带。重要节点项目如图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