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完善五大重点物流领域,形成物流服务多样化与高质化。
重点推进并完善冷链、危险品、邮政、逆向、应急5大重点领域物流建设,大力提升公共物流服务的能力及效率,为社会需求提供多样化、高质化的物流服务。
1.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建设一批区域性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延伸冷链运输物流配送,实现冻品从出库到消费者的全程冷链无缝对接,提供京、津、唐地区1小时冷链配送,并在此基础上向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延伸。针对肉类、农产品、水产品、果蔬、花卉及医药等产品,构建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整个环节的冷链,建立全程“无断链”的规模化、系统化冷链物流体系。依托水产集团冷藏加工物流基地和滨海新区中心渔港等建设项目,整合现有的水产品、畜产品、果蔬、花卉及医药等冻品基地,建设具有自动调节温度、智能化贮藏能力的大型区域性现代智能型冷库。加快冷链物流装备及技术升级,完善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加强温控设备及冷冻运输工具的自主研发与应用推广。打造一批具有雄厚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冷链物流企业。
2.危险品物流体系建设。
科学制定危险品仓储布局规划,加大对不规范的危险品仓储设施的整合力度,建立和完善危险品物流网络系统,适应快速应急机制,降低运输风险。利用射频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物流技术,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等先进通信技术,加快提升危险品物流的跟踪监控和管理手段,整顿危险品物流服务市场,优化和整合天津市塘沽危险品运输场等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保障危险品物流的安全运行,为政府实施监管提供便利。
3.邮政物流体系建设。
加强邮政物流的渠道建设, 完善邮政基础设施,优化邮政枢纽布局。兴建天津西站、滨海新区两大邮政枢纽工程,与已有天津站邮政枢纽、第二邮政枢纽形成天津四大邮政处理中心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完善邮件各处理节点的配套改造,全面提升邮运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推动邮政企业、快递企业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鼓励企业利用手持终端(PDA)、计算机电话集成(CTI)、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信息技术及设备,借助邮政信息平台、商务网络,实现邮政服务的自动化、实时化、精准化。鼓励、支持和引导快递服务企业打破行业界限,拓展经营思路,结合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加快进入先进制造业供应链服务领域,推进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在提供“限时达”、“当日达”、“次晨达”等物流基本服务产品的同时,推广实施短期仓储、代包装、代收费等系列增值服务,实现物流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物流功能服务向管理服务延伸,实现物流服务向信息流、资金流服务延伸,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物流服务。建设快递物流专业园区,引导大型快递物流企业投资建设具有相当规模的快递物流专业园区,吸引快递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园区,着力形成环渤海地区快递集散中心。发展农村邮政物流服务,搭建村级邮政公共服务平台,推广“连锁分销+配送到户+科技支撑”农村物流的综合服务新模式,着力打造“送农资消费品下乡,引农产品进城”的双向邮政物流体系。
4.逆向物流体系建设。
以子牙环保产业园为核心,构建利于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报废汽车、橡塑加工、废弃机电产品精深加工与再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的逆向物流体系。在钢铁、建材、汽车、家电等重点行业,制定逆向物流规划,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清洁闭环经济流动模式,从源头削减和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制定相关政策及措施,确立企业在废弃物产生方面的源头作用,明确逆向物流的责任主体,建立循环物流系统激励机制。积极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融资、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逆向物流企业的发展,推动第三方物流公司介入逆向物流领域,为逆向物流服务需求者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逆向物流服务。
5.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构建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体系,形成集中领导、分级响应的纵向指挥调度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沟通协调体系。建立若干个应急物流中心,探索“军地物流一体化”的应急物流模式。从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入手,建立多层次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发挥天津作为华北物流中心城市和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