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3)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创新

  完善城市综合运行监测管理,将城市网格化管理方法和科技维稳管理体系推广范围扩展到郊区县,实现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精细化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建立民生科技工作服务体系运行长效机制,推进城市人口健康及重点人群关怀科技示范工作。

  2、科技交通系统建设

  (1)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技术研发推广

  开展轨道交通网络化条件下的规划、建设及运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继续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施工与运营安全技术、轨道交通运行效率关键技术等,继续推进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CBTC)成果产业化和B型车应用推广,积极支持包括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科技型企业参与我市城轨建设。

  (2)“公交城市”体系建设

  大力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开展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地面公交快速通勤网络优化与示范,推动公交快速通勤网络建设及立体公交换乘条件优化。开展慢行交通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推进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及郊区公交系统规划与运营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3)智能交通体系建设

  建设多种新技术集成的交通视频综合监测及信息采集系统、城乡一体化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快速反应的交通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诱导和信息发布系统、实时准确的交通数据综合分析与预报系统、交通组织优化与仿真系统、交通管理综合通信网络系统和基础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形成智能交通管理科技体系。构建城市道路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与安全应急处置技术体系。

  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卫星遥感技术,提升数据获取能力。通过国际合作建成三颗星组成的遥感卫星星座,卫星分辨率优于2米,实现每天拍摄北京一次;开展遥感卫星星座数据的同化处理技术与集成研究,升级与完善现有北京一号小卫星地面系统;研究遥感相关应用技术,拓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完善遥感卫星应用服务体系,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北京在全球世界城市范围中率先拥有遥感星座。

  提升互联网宽带接入标准,家庭用户互联网带宽达到20兆,企业用户宽带达到百兆,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企业用户达到万兆。高标准完成800兆无线政务网和有线宽带政务网络改造。推进“三网融合”试点,促进移动多媒体、互联网电视等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地区信息交换和传输能力,实现行政村光缆网络全覆盖。完成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平台、人口信息精细管理系统等建设,推进一批信息设施园区建设。

  4、新农村建设

  (1)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生产生活垃圾的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广应用农村生物质能开发、清洁供暖供热、供用电节能、农居室内空气净化、农村宜用医疗卫生等技术以及相关设备、药品等,推进乡村生态建设。

  (2)促进村镇建设发展

  研究绿色环保建材、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模块化、新农村住宅改造及节能节地节水治污技术、村镇区域规划与互动模拟预测动态监测等适用技术。开展村镇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3)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实施“产业融合科技促进工程”,重点推进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以及旅游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强食品安全保障和生态服务,提高农村资源的增值服务。

  (4)提升新型农民素质

  开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农民教育培训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技术研发、系统开发和资源整合,提高农村社区信息化水平。

  (四)推进低碳城市与生态环境系统建设

  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和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围绕污染减排与空气质量改善、垃圾资源化、低碳发展路径、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建设一批低碳与生态环保研发中心和研究基地,制定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示范应用,推动试点区县、重点新城及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开展低碳和生态建设,努力为市民营造清新的都市环境。

  1、低碳城市建设

  (1)低碳技术开发与推广

  开展城市级热、电、气、煤高效清洁利用、联调联供及优化运行研究,推广太阳能、浅层地能等新能源供热、多热源联网、锅炉节能、热计量、规模化低谷电蓄能等高效清洁技术。推进稀土高效节能电机、节能水泵风机、高效换热器等通用设备的开发与应用。开展高耗能领域先进节能工艺、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和低氮燃烧技术应用与示范,推动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开展低碳工业园区建设,推广流程能耗在线监测与过程优化技术。

  (2)低碳体系研究与示范区建设

  开展低碳北京建设技术发展路线、碳排放指标、评价考核体系、低碳规划体系、建设模式与路径等研究。支持延庆、通州新城等重点区域的低碳建设。推进西城、怀柔、石景山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低碳发展,集成智能电(微)网、新能源利用、建筑节能、绿色交通、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建设融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于一体的低碳示范区。

  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1)水资源保护与安全供水

  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开展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与示范。实施水资源开发工程,开展海水淡化和深层地下水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构建城市雨洪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开展多水源供水条件下饮用水污染物去除技术、消毒技术及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研究。研究供水管网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管网安全维护、升级改造技术。开展城市节水器具的研制与推广。

  (2)污水、污泥处理与再生水利用

  重点开展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Ⅳ类水体标准的集成工艺、膜材料和组件、再生水利用环境影响、区域污水有毒污染物的来源和时空分布、区域间联合调配运行策略、农村生活污水低能耗及易管理处理、污泥处理处置、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以及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动实现污泥全部无害化处理。

  (3)水环境综合治理

  开展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面源污染防治等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基于水污染源动态数据库和流域水质模型的水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展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园林绿化关键技术体系等研究。

  3、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1)大气污染控制与管理

  开展本地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调查测试、北京和周边省区市大气污染物形成与迁移规律研究,逐步建立空气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制定和修订相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展低浓度烟气污染物和可挥发性有机物污染自动检测新技术示范与应用。推动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污染物、扬尘等大气污染物高效综合治理技术示范与应用。

  (2)移动源控制与管理技术

  开展国V机动车排放相关检测技术和标准以及相应油品质量试验等可行性研究,制定适应实施国V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北京市地方燃油标准。开展车用汽油清净剂限值及测量方法、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控制对策等研究,完善机动车工况排放检测技术和路检检测系统。在公交、环卫、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4、城市垃圾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推进建立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提高垃圾分类专业化水平。重点围绕热解气化焚烧、等离子体焚烧、气化熔融焚烧等垃圾焚烧关键技术和设备,垃圾焚烧余热利用、焚烧烟气控制、二恶英控制、飞灰无害化处理等技术,生活垃圾预处理、垃圾填埋场可持续填埋、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建筑垃圾综合处置等技术,开展研发与推广应用以及相关政策研究与示范。

  (五)完善公共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体系

  建立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和技术创新平台,提高在重大灾害预警预防、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安全生产网络化监管等领域的科学管理水平。

  1、社会安全与风险防范技术

  开展社会治安的监测预警与处置、网络虚拟社会安全防范与管控、犯罪和恐怖袭击的防范与侦查、市级应急平台的综合研判及现场综合协同处置等技术研究。加强现代社区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公共设施应急避险功能的研究及相关体系建设、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保障及风险防范技术研究。

  开展典型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抢险救援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设备开发;建立各类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重点场所、重大活动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超高层建筑、标志性建筑、轨道交通、公交枢纽等重要场所和设施的数字化灭火救援预案体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