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围绕国家和首都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中央在京科技资源优势,有效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不断优化央地科研与产业资源的对接机制,大幅提升首都持续创新能力。

  (一)以全面对接为重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密切配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战略部署,保障重大专项在京工作的顺利实施。鼓励和支持在京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承接重大专项项目,探索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承担重大专项课题的成果转化机制。力争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实现一批重大专项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集聚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协助做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成果转化服务,加快推进蛋白质科学研究、航空遥感系统、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子午工程、农业生物安全研究等设施建设,发展一批高水平的综合科学中心,围绕资源开放共享进行制度建设和试点推动。

  对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北京市科技发展的重点工作、重大工程及相关领域重大需求,特别是重点推进的绿色印刷、中低速磁悬浮、航空遥感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组织央地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不断扩大示范推广范围。

  (二)以国家计划为依托,增强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储备

  对接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利用好北京地区科技、教育资源禀赋的优势,鼓励市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中央单位开展长期、广泛、灵活多样的研究合作,重点围绕农业、信息、能源、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制造与工程等科学领域,联合承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增强科研后备力量和科技成果储备。

  对接高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和重大公益技术项目,积累一批战略性、前沿性的尖端技术储备。鼓励市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主动争取与中央单位开展项目合作,重点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超级计算、云计算、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承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等计划项目。

  (三)以优化机制为根本,全面吸收利用中央科技资源

  构建并完善央地科研及产业资源对接机制。依托在京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及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探索央地科技和产业人才联合培养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部市会商”工作机制,促进双向互动。通过高峰论坛、要素对接等活动,形成央地共同“挖掘、策划、遴选”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和成果的工作机制。深化中科院和北京的“院市合作”,加大中科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等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示范作用。支持中央在京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与市属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建立资源信息与成果的利益共享机制以及工作会商等机制。

  鼓励中央和市属单位联合建设国家级研发基地。以纳米科技、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领域为重点,支持市属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与中央单位开展合作,联合组建若干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鼓励和吸引中央企业在京设立技术研发中心。

  推动首都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加大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完善政策机制和标准规范,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五、推进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要求,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促进“全链条贯通、全要素组合、全主体参与”,引领打造“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两个品牌。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关键技术突破和标准创制为切入点,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其战略导向性、全局带动性和内源驱动性作用,强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对接“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研究,形成新型物联网传感器、面向应用的软件、长期演进技术(LTE)核心芯片、高速光接入芯片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提升北京电子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1)开展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研发及应用示范

  重点研发海量数据处理、无线传输组网、信息安全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参与国家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研制高性能感知材料与传感设备、传感网核心芯片等物联网核心产品;形成城市应急、安检、物流、智能家庭、储备物资等物联网典型应用解决方案。

  (2)开展面向应用的软件与云计算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

  重点研发面向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海量数据智能化搜索、超大规模并行计算、虚拟化、服务计算、安全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数字内容软件和各类云计算通用支撑平台等;形成系统集成和应用的解决方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3)开展新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标准研发并推进产业化

  开展LTE/4G标准体系建设;研发LTE/4G终端、芯片、系统设备等,并推进产业化;突破超大容量超高速光纤接入网核心芯片技术,研发光纤与无线通信相融合的综合接入控制关键技术;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物联网、未来互联网及异构网络融合试验平台和产业示范基地。

  (4)开展新一代数字电视关键技术与标准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研究新一代数字电视传输和信源技术,制订数字电视相关标准;研究交互数字电视全业务支撑平台、有线数字电视多功能综合业务运营支撑体系、数字电视中间件、运营传输网络架构等三网融合关键技术;研制三网融合接收终端、数字电视双向一体机等核心产品;研发移动视频广播中的系统控制运营软件并形成相关设备;建设大尺寸、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电视基地;研究新一代数字电视显示技术。

  (5)开展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研发300-450mm晶圆的45-32nm工艺技术节点产业化设备;研制45-32nm刻蚀、物理气相沉积(PVD)、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清洗设备、测试设备等平板显示关键装备;开发下一代超高精度双核技术多气体数字化质量流量计产品;研制磁悬浮分子泵、光刻机等,推动以离子注入机、刻蚀机、超薄膜生长设备、清洗设备为代表的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设备跨越式发展;鼓励封装和测试企业研发新型技术,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2、生物医药产业

  加快实施“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突破医药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创新医药产品,搭建医药创新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北京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大型优势企业与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相结合,实现产业集聚,提升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

  (1)加大生物工程产出

  推动生物工程创新产品的实用化和产业化,重点研制用于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医用活性多肽、蛋白质或靶向生物制品;研制用于防治肝炎、手足病等传染病的新型疫苗;研制抗CD20、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展生物芯片、基因组测序等技术的研发和服务;搭建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平台;促进常见多发病通用名药物的产业化。

  (2)加快创新医药品种研发

  针对首都重大疾病防治需求,重点研发抗肿瘤蛋白质药物等具有重要医疗价值和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加快推进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品种开展临床试验,加快申报新药证书;建设符合国家优良制造标准(GMP)的原料车间和制剂车间,推动科研成果尽快上市;推动植/介入等高值耗材、影像监护设备等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

  (3)突破医药生产关键技术

  重点开展化学仿制药关键中间体和原料药合成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中药大蜜丸工程化、自动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中药关键技术研究;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开发等生物药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口服制剂生产线及缓控释新型制剂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医用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磁共振成像(PET-MRI)、高排计算机扫描技术(CT)、治疗帕金森病国产脑起搏器等医疗设备的关键技术攻关及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