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天津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产业公司相继组建,文化创意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推出一系列专项政策举措,大力扶持软件设计、咨询、动漫等行业发展。对外合作不断深化,倡议并成功举办首届京津沪渝四省市创意产业联席会、中国(天津)演艺交易博览会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天津创意产业形象。市区两级联动机制不断完善,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创意产业协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相继成立,全社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二、面临形势
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创意产业势在必行。“十二五”时期,是天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促进创新元素和创新成果向产业竞争优势转变,将为产业结构由“低端”走向“高端”、由“制造”走向“创造”带来充沛动力,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实现中央对天津城市定位,发展创意产业刻不容缓。“十二五”时期,是落实中央对天津城市定位,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全力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时期。创意产业具有高增加值、高就业、低能耗的特征,符合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都市的定位,抢抓机遇实现创意产业大发展,是当前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城市辐射影响力、创新活力与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天津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发展创意产业大有可为。2010年天津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224.46亿元,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经济基础日渐雄厚,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汇聚高端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文化创意活动日趋繁荣,创意消费需求加速扩张,为“十二五”时期创意产业的持续繁荣带来坚实保障,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天津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同先进地区相比,同天津的城市定位相比,同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意产业的需求相比,在规模、水平,以及对经济社会的促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产业规模不够大。2010年天津创意产业规模约为北京的1/4、上海的1/3,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低于北京、上海7个和3个百分点左右。特别是软件产业规模仅相当于北京的1/10,不足上海的1/3。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处于起步期,数量仅相当于上海的一半,市级授牌创意园区仅有9个。
二是产业融合度不够高。与天津制造业优势支柱产业相配套的研发设计、控制、测试等软件产品和服务多来自国外或外省市,自主品牌份额极少;咨询策划服务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还不突出;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效益的能力不强。
三是企业竞争力不够强。天津创意企业数量、实力、经济效益等均与京、沪、深、杭等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尤其缺乏能带动行业整体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
四是高端人才比较缺乏。体制机制束缚依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汇聚高端创意资源特别是创意人才资源的能力明显不足。
此外,国内京、沪、深、杭等地区在研发设计、软件、动漫游戏等创意领域已占据先发优势,全国各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后发优势,突出天津特色,促进天津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的中心工作,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创意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创意和动漫游戏五大重点领域,立足产业基础,挖掘特色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培育和引进优势企业,积极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具有天津特色的中国创意之都,为实现中央对天津城市定位、促进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