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调整郊区养殖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意见


  (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是改善动物防疫环境,提高疫病防控水平的需要

  由于农户散养畜禽布局分散、饲养规模小、防疫意识不强,对郊区畜禽疫病防治,特别是对邻近的重点种畜禽场和大型商品畜禽场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必须认真按照畜禽防疫的规则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养殖业产业布局,进一步改善动物防疫环境,提高郊区畜禽疫病的整体防控水平,促进郊区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从目前郊区养殖业的生产规模、资源状况、环境容量和动物防疫等方面综合考虑,郊区养殖业已经由数量快速增长期进入到了一个调整优化发展期。因此,要按照“有进有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步伐,促进郊区养殖业提档升级。

  二、调整郊区养殖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调整郊区养殖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指导思想是:以绿色奥运为契机,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221行动计划”为总揽,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合理优化养殖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为目标,根据郊区区位特点、资源状况及现代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优化配置发展郊区养殖业的各种资源,有效利用周边资源,科学合理确定养殖业品种结构和生产规模,全面推进郊区养殖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养殖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调整目标

  通过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郊区养殖业生产与人民生活和环境相协调,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郊区养殖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合理、生产规模适度、产业化水平较高、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发展目标。

  1、科学合理调整郊区养殖业产业布局,实施可持续发展。加快养殖业由近郊向远郊转移,根据各郊区县的区位特点、资源状况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养殖产业,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2、保持适度养殖规模,提高单位生产效率。依据“221行动计划”对市场需求和市民消费趋势的调查,考虑到本市主要畜禽产品应保持一定的自给率以及郊区现有土地资源状况、环境承载能力等综合因素,今后郊区养殖业要在保持适度规模的前提下,重点通过提高动物单产水平和出栏率增加产品总量和产值。具体是:年出栏商品猪由450万头适度调整到400万头左右,种猪出栏由20万头增加到40万头以上;奶牛存栏调整稳定在15万头左右,其中高产良种奶牛由4万头增加到8万头,平均单产由6000公斤提高到7000公斤以上;出栏肉鸡由目前的1.26亿只发展到1.3亿只;肉鸭由4990万只发展到5500万只;肉牛出栏稳定在30万头;蛋鸡存栏稳定在1200万只;肉羊出栏由300万只压缩到260万只。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