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调整郊区养殖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意见
(京政农发[2005]1号)
各郊区县人民政府:
经过连续几年的调整,郊区养殖业已经发展成为本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和郊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为充分发挥首都郊区的优势和特点,合理有效利用各种养殖业资源,全面提高郊区养殖业的运行质量,促进郊区养殖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使郊区养殖业生产与首都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进一步促进郊区农民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北京农业“221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遵循科学发展观,现提出进一步调整郊区养殖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意见。
一、调整郊区养殖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必要性
(一)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是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促进农民增收是郊区工作的主线,养殖业是郊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郊区畜禽数量的快速增长与单位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甚至下降的矛盾,已影响到了郊区养殖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必须通过进一步调整养殖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有效解决郊区畜禽数量增长过快与畜产品质量和效益不高的矛盾,更好地促进郊区农民增收。
(二)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是有效利用郊区养殖业资源的需要本市土地资源紧张,水资源严重短缺,可供养殖业生产的资源十分有限,郊区养殖业生产中的大部分精饲料和部分优质干草需由外埠调入。为此,必须通过进一步调整养殖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发展适合首都郊区特点的养殖品种和养殖生产模式,提高养殖业资源利用率,以有限的资源生产出高质量的动物产品。
(三)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是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郊区实际消纳畜禽粪便的土地主要是389万亩耕地和164.2万亩园地。按照目前畜禽饲养量和土地对粪肥需求量测算,郊区现有各类畜禽每年产生粪尿中的氮、磷、钾含量分别为6.79万吨、2.41万吨和4.43万吨,已分别占到郊区土地每年实际需求量的69.6%、78.5%和71.9%。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郊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郊区特别是近郊等平原区发展养殖业生产的环境容量已经受到一定制约。此外,现有的养殖业布局和养殖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部分养殖场距离水源保护地和城镇较近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有的水冲粪式猪场等耗水型生产工艺不仅浪费水源,而且还对环境造成污染。必须通过调整养殖产业结构和布局,改进生产工艺,妥善解决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减少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实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