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环境容量利用效率作为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参照系和标杆,列入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失调,加之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环境资源制约的主要原因。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必须将发展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并重,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现在在一些地方,环境保护依然得不到充分重视,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依然存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突出,这也是部分区域环境容量严重超载的主要原因。卢展工书记在“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论述中指出,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领导方式,要明确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环境保护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民生的重要切入点,环境质量是否得到持续改善、环境容量是否得到高效利用是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杆。进一步研究确定环境容量利用效率的测算办法,将环境容量有关指标引入干部政绩考核,引导领导干部从根本上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从而转变领导方式,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统筹配置环境容量资源,科学制定区域减排指标,引导和促进产业布局优化
环境容量属于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地环境容量现状及环境承载力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限制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合理配置环境容量资源,缓解我省产业结构、布局与环境容量之间的不协调性。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污染减排指标的约束性,调配环境容量资源,引导和促进产业布局的优化。在下达各省辖市的“十二五”减排指标时,依据各地环境容量状况,对环境容量超载严重的地方,制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提高环境准入条件。在已无水环境容量的淮河、海河等流域,严格控制造纸、印染、皮革、农药、氮肥等产业新上项目;在郑州、洛阳、济源、平顶山、三门峡、安阳等大气环境容量超载的市,严格控制火电、钢铁、水泥、焦化等产业的过度发展;对有水环境容量的信阳、驻马店市和有大气环境容量的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市,利用环保政策引导其利用好容量资源,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另外,需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带动作用,在产业集聚区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区域环境容量有关因素,确定与资源环境特征相符合的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引导相关产业集中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资源集约利用、污染集中治理的有利条件,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区的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再生水回用等综合利用工程,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