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努力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引导高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校学科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对接、科技项目与支柱产业的对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共建一批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及重点研究基地。建立大学科技园战略联盟,鼓励大学科技园与地方高新区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实施“校企联盟”行动计划,推动高校积极参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全省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积极培育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群,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技术标准,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科研与市场的对接,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立健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支持高校面向企业员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引导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农村和社区开展科技服务。鼓励高校专家学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更好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六、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
推动高校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施大学精神培育工程,凝练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增进发展共识,不断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倡导拼搏进取、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努力形成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江苏特色、具有高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大力开展科学普及,建设一批精品文化讲坛,强化高校在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功能。充分利用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积极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广泛参与文化对外交流,在高校建立一批区域和国别文化研究中心,办好孔子学院,为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七、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突破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进一步激发高校办学活力。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科学调控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与布局、规模与速度、质量与效益。完善教育决策机制,建立江苏教育咨询委员会,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形成政府举办为主、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形成招考分离、分类考试、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校入学考试方式,试行普通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分类入学考试,积极推行高职院校注册入学试点,创新研究生招考办法。完善高校招生录取办法,增加考生选择机会。
八、积极拓展高等教育国际和区域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