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增强电影经营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市场公平竞争、企业自主经营的电影产业运营体系,以及依法行政、科学调控、保障有力、管理有效的电影行政管理体系,实现江苏影片的市场规模和份额持续扩大,观众人次、放映场次倍增,全省电影经济总量年均增长30%以上。到“十二五”末,全省票房收入比“十一五”末翻两番,电影相关产业同步快速发展。
5. 增强电影国际传播能力。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电影国际传播企业,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国产影片;通过参与国际电影节(展)、组织海外推广营销活动,不断提高江苏影片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繁荣电影创作生产。准确把握电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商品双重属性及审美娱乐和教育双重功能,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艺术创作生产规律,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和骨干企业品牌战略,依托江苏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强选题策划,提高创作水准,精心组织生产好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重点影片,积极促进动画片、纪录片、科教片以及适合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形式传播产品的生产,努力形成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创作生产格局。建立健全政府资金投入激励机制,从省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精品影片的创作生产和重点影片拍摄,使政府资金在引导创作、繁荣创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和效益。
(二)继续完善电影公共服务。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做大做强我省农村特色院线,构建覆盖全省的农村数字电影公共服务网络,实施统一管理。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确保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全面实施,构建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和公益版权片源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城镇数字电影广场建设,并纳入市、县文明创建目标考核。鼓励电影企业深入城乡开展公益放映活动。大力提倡电影发行放映企业采取优惠票价等多种方式满足农民工、城市低收入居民等群体的观影需求。将观看优秀教育影片纳入中小学、中等职业教育年度教学计划,由学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予以安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放映的优秀教育影片所需经费,统筹纳入学校年度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中列支;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影视教育经费,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开支范围,在学生或学生家长自愿的前提下收取一定费用。
(三)做大做强电影市场主体。以创新企业品牌为核心,以提高影片质量和市场营销能力为重点,加快全省制片、发行、放映等资源整合,培育发展一批以电影制片业为龙头,以高效的发行放映为保障,以多层次开发、多渠道经营为支撑,具备良好综合效益的国有或国有控股龙头骨干企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电影的生产、制作、服务及衍生产品,加快发展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服务。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等文件精神,执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投资核准、土地使用、财税政策、融资服务、对外贸易等方面,对非公有制电影企业给予国有电影企业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