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淮安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有效灌溉和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比重。支持淮河下游地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省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等项目建设适当向淮安倾斜。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高效渔业和高效畜牧业,努力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淮安农产品检测中心升级改造,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体系。
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建设。扶持金湖石油机械、盱眙凹土轴承、涟水白酒酿造、洪泽航空铝材、楚州教学模具、淮阴无缝钢管等一批特色产业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做大做强。
(五)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促进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支持淮安加快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对淮安高校和职教建设给予倾斜支持。
支持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在疾病预防、乡镇卫生院建设、卫生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适当资金支持,提高淮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支持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支持洪泽湖水资源保护、淮安及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周恩来纪念馆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支持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帮助刘老庄烈士陵园申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
支持淮安引进急需实用型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省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专项资金根据实际引进人才数量、层次给予重点资助。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尽快实现村村全覆盖。
帮助淮安打造管理型人才队伍。支持淮安加大党政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完善苏南、苏北干部双向交流机制。支持淮安推进“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将选聘指标优先纳入省选聘计划。
五、形成推动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事关苏北振兴崛起,事关全省发展大局,必须统一认识,加强领导,集成政策,健全机制,形成合力。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力支持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省政府建立组织协调机制,统筹负责相关重大事项的协调。省苏北办具体负责联络事宜,督促落实相关措施。省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尽心尽力为淮安发展献计献策,帮助指导淮安科学制订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研究出台各项配套措施,放大政策效应。要健全和完善“五方挂钩”、“宁淮合作”等长效机制,在共建模式上进一步优化,在新兴产业合作上进一步延伸,在干部挂职互派等机制上进一步创新,特别是着力加强宁淮互联互动,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更大力度上推进挂钩帮扶深入有效开展。
淮安市要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解放思想、奋发争先,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主动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衔接,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扎实推进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努力开创淮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