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

  三、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强做大主导产业。以加快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发展基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工业投入累计超过5000亿元。重点打造盐化工、特钢、电子信息、食品等千亿元级产业。努力实现盐化工、特钢、电子信息、食品产业销售规模在2010年360亿元、401亿元、391亿元、313亿元的基础上,到2015年力争分别达到1000亿元。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按照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原则,重点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销售规模在2010年240亿元的基础上,到2015年力争达到1000亿元。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改造提升机械、纺织、轻工、建材四个传统产业,每年实施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00个。力争机械、纺织销售收入2015年分别超过500亿元,轻工、建材销售收入2015年分别超过300亿元。进一步打造台资集聚、浙商投资、产业转移“三个高地”。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和重点专业园区建设。着力推进六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和八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将富士康科技城及出口加工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将盐化工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配套的盐化工新材料集聚区;将特钢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特钢专业园区。加快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省级软件园、高教园区等平台建设,为打造专业产业基地提供坚强支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3%。充分发挥一代伟人周恩来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红色旅游和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做强做大旅游业。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到“十二五”末,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加快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淮安城市新形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策应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以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为目标,优先推进铁路建设,稳步推进公路建设,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全力拓展机场功能,构建能力充分、结构优化的大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强以流域治理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以中小河流为重点的区域综合治理、以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为重点的资源环境工程建设、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和民生水利建设,构建现代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加快主城区建设。以承办第十八届省运会为契机,按照“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发展思路,促进淮阴区、楚州区更快融入主城区。立足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中心城市,统筹产业、居住和新老城区布局,推进城市规模拓展、内涵提升、功能完善,进一步彰显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工业新城的特色魅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着力解决区域供水、城市污水处理和城市化工区居民搬迁等突出问题。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60万,基本建成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生态新城核心区等现代化功能区。充分利用周边城市优势。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在连云港建设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加快借港出海步伐,打通与连云港、盐城周边城市的“铁公水”通道,实现海河连通、海港内移,推动淮安从“运河经济”向“海河经济”跨越,努力增强中心城市对县(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