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口素质依然偏低。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人口健康素质较低,残障人口数量较多,2010年,我市各类残疾人11.7万余人,约占全市人数7.4%;目前,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9.8/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农村文盲半文盲率仍然较高。一些偏远落后、人口素质低的地区,多生现象较为严重,这将使我市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三)人口结构性矛盾突显。一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2010年我市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6万人,占总人口的6.9%。在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老龄人口的增长,将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制约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4.38,且多孩性别比呈上升趋势。由于当前我市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居民面对生产、生活、养老等实际困难,希望生男孩或多生孩子的家庭还有一定比例,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容忽视。三是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2010年我市劳动年龄人口92.1万人,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 96万人,庞大的劳动人口将给我市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四)人口分布不尽合理。我市人口呈垂直分布特点,总趋势是西高东低,北低南高,东西居民点的高差大,南北居民点的高差略小。其正面效应是扩大了人类生存空间,取得了短暂的社会经济效益;负面效应则是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危及可持续发展。
(五)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解放初期,我市人口密度为30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较低,2010年人口密度高达144.7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不到3.5亩。持续增长的人口,导致了人口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
(六)人口计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经费依然紧缺。制约了宣传指导、优质服务、督察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基层基础仍然滞后。近年来,虽然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阵地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服务条件明显改善。但是,从总量上来说,乡(镇)服务站仍有1/4未改扩建,村级服务室建设基本空白,市计划生育指导站至今仍未立项建设,医疗设备也达不到国家的标准要求,实施“四术”存在安全隐患,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给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带来一定难度。三是流动人口管理难度逐步增大。2010年全市流动人口达30万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还会有更多的流动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由于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系滞后,庞大的流动人口在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给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流动人口流动量大、流动快、隐蔽性强,决定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成为我市人口计生工作的突出问题,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和管理成为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三、“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快生态移民步伐,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推行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加快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重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解决人口数量问题是重点,解决流动人口问题是难点,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是长期任务。“十二五”期间,要抓重点攻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坚持以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地惠及人的发展。重点加强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投入,把人口发展投入纳入公共财政,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保障体系,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
3、坚持以创新建立新的工作机制为特色。坚持推行“少生快富”政策,争取提高“少生快富”奖励标准和奖扶特扶标准,加快创建“少生快富”整村推进步伐,率先在全区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利益导向”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创新服务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在“十二五”期间,走出一条符合西部地区计生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