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万辆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工程。发挥北京的资源优势,以现有新能源汽车生产骨干企业为基础,重点在整车集成、动力电池的研发和制造等领域实现突破,完善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纯电动汽车在公交、环卫等领域的应用力度,示范应用电动汽车出租车,逐步推广私人购买电动汽车。到2015年,在用电动汽车规模力争达到3.5万辆以上。
  专栏8: 新能源汽车
  根据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2009年7月1日)规定,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延庆“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形成一批“小规模、有亮点、多样化”的新能源示范展示集中区,力争到2015年延庆县新能源利用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30%以上。在远郊区县发展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镇、示范村。
  三、完善服务营造良性发展空间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太阳能光热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大型风电机组成套装备、热泵技术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制定;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屋顶光伏发电、热泵系统、生物质能利用等工程在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维护、安全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研究;规范太阳能集热器、热泵设备等新能源产品市场准入标准。
  逐步完善价格体系。在现有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价格机制基础上,研究制定北京市地方的价格政策,强化价格导向,完善地方新能源价格机制和扶持机制,降低新能源的发展成本,扩大发展规模。
  建立中介服务平台。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产业联盟的纽带作用,强化行业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发展产品认证、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支持举办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展示和研讨的高端展会,构建服务新能源技术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营造良性发展氛围。充分利用媒体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新能源新技术的宣传与科普,让新能源教育走入校园,树立青少年的新能源意识,提高公众对新能源新技术的认知,营造全社会发展新能源的氛围。

第六章 打造区域能源体系,提升发展品质


  “十二五”期间,随着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空间拓展,CBD东扩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未来科技城、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等一批新兴功能区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服务”的原则,统筹电力、燃气、热力等能源供应,建设清洁、高效、智能的区域能源系统,为功能区的发展提供高品质、精细化、个性化的能源保障。
  一、引领能源高端利用
  把新兴功能区建设成为结构优、效率高、保障强、技术新的能源高端利用示范区。
  高标准化建设。在功能区内实现清洁能源利用率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0%以上,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率100%。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率65%,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率75%。区域能源系统实现智能化运行,能源设施和城市景观有机融合。
  高效清洁利用。充分发挥天然气高品位、清洁化的能源特点,建设区域能源中心或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积极利用冷却塔及烟气热量回收、大温差、气候补偿等能源新技术,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太阳能、地温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形成多元互补的能源系统。
  高可靠性保障。重要用户电力实现无闪动,年停电时间不超过10分钟,结合区域能源中心和分布式能源系统,进一步提升供电可靠性;建设高压或次高压天然气调压站,完善新建区域内中压管网,保障天然气安全供应;满足用户供热制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相应建设配套调控设施,提高供热服务水平。
  二、建设低碳生态的区域能源系统
  依托大网保障中心功能区。在丽泽金融商务区、首钢地区、CBD东扩区等部分位于中心城的功能区,依托城市能源供应网络,市政管线向功能区辐射,选择适宜用户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热、冷、电联供,并融合太阳能、地温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为地区提供多元化能源接入,保障区域能源供应安全。
  梯级利用服务周边功能区。在未来科技城、金盏金融服务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淀北部新区、通州运河核心区等位于中心热网服务范围以外的功能区,建设适度规模的区域能源中心及调峰设施,重点用户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全面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有条件的建设地温源热泵、再生水水源热泵,形成以燃气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多元化梯级利用的区域能源系统。
  三、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加快实现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建设数字化监控和调度系统,提升能源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关键节点安装数据采集、信息远传、自动调控等设备,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实现全面监控、准确预警、及时应对,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采用气候补偿、智能控制等技术手段,精细化对接能源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安装计量、调控设施,自动调节冷热电供应,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创新能源管理模式。创新融资模式,搭建投资平台,探索能源设施投资、建设及管理运营新体制、新机制,在有条件的功能区引入专业的区域能源建设服务公司,统一建设,统一运营,以充足的资金保障和丰富的运行管理经验做好能源保障,提高集约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水平。
  专栏:“十二五”时期主要新兴功能区
  金融街西扩区:金融街地区将拓展至2.6平方公里,新增建筑面积约240万平方米;
  CBD东扩区:CBD地区将东扩3平方公里,新增建筑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
  丽泽金融商务区:现代化的首都金融发展新空间和新兴金融机构聚集区。占地面积7.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990万平方米;
  首钢工业区:2010年完成搬迁,集文化创意、行政中心、综合服务、滨河生态、总部经济、综合配套一体的功能区。占地面积8.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1300万平方米;
  奥体中心区及南区:配合奥运会场馆建设,集文化、商业、商务、公寓、文化广场及交通广场等功能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
  金盏金融服务区:产业特色突出、优势企业集聚、管理水平一流、区域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化金融后台服务区。占地面积5.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
  海淀北部新区:新中关村科技园区重要的发展区,按照“一核、双新、两带”的空间布局,未来多个专业园区坐落于此。占地面积22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3200万平方米;
  昌平未来科技城:集“创新、科技、美好、活力、低碳、生态、开放、共享”一体的的高端科研人才聚集地和引领应用科技创新的高端研发平台。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720万平方米;
  怀柔雁栖湖生态发展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国际一流水平的会议会展区和生态发展示范区,具备接待大型国际会议和开展大型高端商务会展活动的综合性国际会都。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顺义国门商务区:承担国际交往职能的城市窗口,是促进临空产业加速集聚的重要平台,是带动新城建设的重要引擎。占地面积19.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通州运河核心区:围绕五河交汇处,建设文化、金融和办公的现代化区域。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并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的功能、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占地面积46.8平方公里。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致力于以重量级的企业和产品、高端科研院所和机构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1100万平方米。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主要新兴功能区示意图(略)

第七章 推进能源安居建设,惠及城乡百姓


  在抢抓发展机遇、推进结构调整、增强设施能力建设的同时,把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用能条件作为能源建设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实施十大惠及城乡居民的能源安居工程。在城区进一步完善电力、燃气、热力的管网建设,消灭居民用能“死角”,在郊区充分发挥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优势,解决农村能源发展“盲区”,让更多城乡居民分享发展改革的成果,早日告别“用能不洁、暖气不热、用电不安”的担忧。“十二五”期间,约200万户城乡居民用能条件得到改善。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