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架空线入地改造。重点五环路以内主次干路10千伏架空线路基本入地。
专栏5:架空线入地
为确保首都空间环境与建设世界城市要求相适应,2010年7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架空线入地工作。其中10千伏及以下电力架空线成为北京市架空线入地的重点。根据《北京市架空线入地工作方案》中的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五环路内主次干路、重点地区和远郊区县中心地区10千伏及以下电力架空线入地。
推进智能电网。鼓励新能源发电并网与智能调度、大容量储能调峰、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等技术的开发应用。建成未来科技城、延庆智能电网示范项目,全面提升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2015年基本实现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接入和并网运行。
专栏6:智能电网
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电网。建设智能电网有利于全面优化电力系统,实现全社会用电效率最高、消耗最少、成本最低。
四、增强油品运输储备能力
进一步加强中石化、中石油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炼厂能力,提高资源保障度;增强成品油外送通道能力,建成六环路开放式成品油管道环网,实现成品油的安全输送,保障成品油总量供应。
提高管道输送运输能力。新建中石化黄村-北京新机场,武清-通州、燕山-鄂尔多斯、图克-燕山四条管线,改造现状环六环路成品油输送管线以及天津到燕化输油管道;新建中石油环六环、锦郑管道石楼支线以及石楼-昌平-顺义输油管道,新增成品油管线长度300公里。
提高油品储备能力。结合输送管线建设,满足不断增长的成品油消费需求。新建昌平,扩建石楼、长辛店等油库。2015年油库总库容超过100万立方米。
合理站点布局。“十二五”期间,重点在规划新城区、新增和改建的道路以及网点不足的区域新建加油站151座,加油站总量达到1225座,使加油站设施布局更合理完善,满足本地加油需求。
图5 北京市“十二五”油品管道设施布局示意图(图略)
第五章 发展新能源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竞相抢占新能源发展先机的大背景下,北京必须要利用首都科技创新资源和示范高地的优势,以“研发促进应用,应用带动产业,产业反哺研发”,增强新能源核心技术和产品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新能源政策标准体系,重点实施“七大工程”,带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和规模双提升。
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达到6%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高端研发、高端示范、高端制造”中心。
一、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高端发展
立足北京在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发优势和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依托首都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资源,吸引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落户北京,推进太阳能晶硅检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新能源公共技术试验平台建设,深度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巩固太阳能领域研发和高端制造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中高温热水集热技术、光伏微网系统、逆变器、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兆瓦级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应用技术、关键部件的产业化技术攻关,突破高效低成本超薄晶体硅电池产业化成套关键技术瓶颈;开展光热及光伏利用重大装备研究及产业化,力争在太阳能利用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系统集成能力上取得突破进展。
提升风电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能力。吸引风电研发与企业总部,推动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风电场开发与服务、软件开发等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发展。推动3兆瓦级及以上风电整机、发电机关键制造技术、风电机组电控技术、核心零部件生产工艺技术等研发及产业化,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加快大型风电机组性能测试与评估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及其设备产业化。
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实现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和整车制造领域的突破。搭建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推进整车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等三大关键系统的研发。吸引和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加强其他能源科技研发和新技术应用。充分利用能源结构加速调整,能源设施水平大幅提升的契机,积极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蓄热蓄冷、天然气高效低氮燃烧等新技术应用,加强技术优化集成能力,提高系统整体效率。
二、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实现双提升
立足于首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基础,充分利用中央地方两级政策平台,做大做强“一区一县”,做好做实“一园一校”,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规模效应大、示范带动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实现规模和利用水平双提升。
专栏7:“一区一县,一园一校”
一区:即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该区是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命名的太阳能光伏屋顶应用示范区,是国家对推进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的重要举措。工程以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为主,采取低压侧并网接入的形式,利用工业屋顶进行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首批授予的13家示范区之一。
一县:即绿色能源示范县。是指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和农业部共同认定的、以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为主要方式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县(市)。全国共授予108个,本市延庆县位列其中。
一园:指阳光园林夜景工程。是市政府在《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京政发[2009]43号)确定的“金色阳光”工程之一,是在实现新能源扮靓城市夜景的同时,通过利用首都公园的年亿人次的重要展示功能,大力宣传和促进我市新能源开发利用,到2012年,本市全部市属公园和30%的区属公园完成园林阳光夜景工程。
一校:指阳光校园,是《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京政发[2009]43号)中提出的“金色阳光”工程,是指通过在本市中小学校园中建设光伏屋顶等太阳能项目,进一步普及提高首都青少年新能源利用意识,激发培养中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也希望通过学生的参与,实现“小手拉大手”,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新能源、利用新能源、发展新能源的良好氛围。
二十万千瓦光伏发电工程。以“国家太阳能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为依托,在工业园区厂房、大型园林、中小学校、公共应急场所等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实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20兆瓦光伏屋顶项目,示范建设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幕墙光伏发电系统;实施“阳光园林、阳光校园”项目;建成延庆31.08兆瓦、密云20兆瓦等大型光伏电站项目。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0万千瓦。
百万平米光热利用工程。全面推动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推进太阳能在工业生产中的高效集中热利用,鼓励太阳能光热与其他新能源相结合的综合应用,重点实施城市太阳能光能热水、农村新民居太阳能采暖、阳光浴室等工程。到2015年,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面积达到900万平方米。
千万平米热泵(地温能)高效应用工程。统筹规划、有序开发深层地热,实现资源梯级利用;重点发展再生水和电厂余热热泵,因地制宜发展地源热泵系统;鼓励利用热泵系统对燃煤(油)锅炉清洁改造,促进能源系统的替代升级。重点实施延庆新城和采育工业开发区地热梯级利用供热工程、太阳宫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供暖工程,在未来科技城等高端功能区建设一批与其他能源相结合的热泵供暖(制冷)工程。到2015年,地温能利用规模达到5000万平方米。
二十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的能源资源化利用,建设清洁高效的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发电工程,在大中型养殖场实施沼气发电和集中供气工程,在农林废弃物集中的郊区县示范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供工程,逐步扩大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不断提升生物质能利用水平和应用品位。重点建设南宫、鲁家山等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和阿苏卫二期、六里屯等垃圾填埋气发电工程。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
十万吨生物质燃料工程。按照“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不破坏环境”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以试点示范为先导,有序发展生物质燃料。充分利用餐厨垃圾等生物质资源,示范建设生物质液体燃料项目;坚持“以农惠农、以林养林”,在资源和应用条件较好的地区,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镇、重点村及苗圃等设施农业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供暖示范项目建设。到2015年,新增生物质燃料利用量1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