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京政发[2011]4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建设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附件: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建设规划
(二0一一年八月)

  目录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
  二、差距和不足
  三、形势和要求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二、需求预测与供需平衡分析
  三、主要目标
  第三章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现清洁转型
  一、实现天然气利用跨越式发展
  二、大力削减煤炭消费总量
  三、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四、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章 全面提升设施水平,增强保障能力
  一、基本解决城乡供热瓶颈
  二、大幅提升燃气设施水平
  三、建设坚强可靠首都电网
  四、增强油品运输储备能力
  第五章 发展新能源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一、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高端发展
  二、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实现双提升
  三、完善服务营造良性发展空间
  第六章 打造区域能源体系,提升发展品质
  一、引领能源高端利用
  二、建设低碳生态的区域能源系统
  三、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第七章 推进能源安居建设,惠及城乡百姓
  一、让百姓放心用电
  二、让家变得更温暖
  三、让生活更加舒适
  第八章 控制总量提升能效,促进绿色宜居
  一、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约束机制
  三、加强能源系统节能改造
  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
  五、控制生产型污染
  第九章 强化资源供应保障,实现安全运行
  一、保障资源总量供应安全
  二、推动运行精细智能管理
  三、提高能源应急抗灾能力
  第十章 完善综合保障措施,确保规划实施
  一、完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
  二、加强规划落实和政策引导
  三、健全法规标准和服务体系
  四、确保重大项目实施
  五、创新投融资模式
  六、稳步推进体制改革
  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八、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

前言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首都全面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迈进、加快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时期。本规划是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市级重点专项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本市能源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本市能源建设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也是指导各领域、各部门、各区县编制实施相关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政策和标准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
  “十一五”以来,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本市能源建设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能源设施供应能力、运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源惠民、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优化发展环境成效显著,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初步预计,五年全社会能源投资约748亿元,其中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约75亿元,比“十五”成倍增长。
  (一)设施供应能力大幅提升。
  供热资源整合基本完成,瓶颈初步缓解。在城区,太阳宫、郑常庄、京丰、亦庄、电子城5座燃气热电厂和草桥供热厂等一批新的供热设施建成投产,新增供热能力2600万平方米;城市中心大网长度超过1000公里,供热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增幅超过50%;1.6万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及16万户城市核心区文保区居民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城区供热结构不断优化。在新城,30座现代化集中供热中心替代670座分散燃煤锅炉房,总供热能力超过1.2亿平方米;引入三河热源,首次实现域外热力进京。到2010年底,预计全市供热面积达到6.7亿平方米,基本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燃气和燃煤互补充”的多元供热格局。
  燃气利用快速发展,管网体系覆盖城乡。建成陕京一、二、三线和地下储气库输气系统,初步形成“3+1”的输气格局,总输气能力超过280亿立方米/年,日供应能力达到8600万立方米;建成衙门口、次渠、采育、通州、阎村等5座输气门站,设计接收能力超过1亿立方米/日;建设形成“五环五级七放射”的配气体系,辐射除延庆外所有新城。到2010年,全市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75亿立方米,天然气管网长度超过1.3万公里,天然气用户超过400万户,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成为全国用气规模最大、配气能力最强、居民用户最多的城市。
  电力供应安全可靠,网架结构日趋完善。新建500千伏变电站5座、220千伏变电站23座、110千伏变电站92座;各级高压电网总长度接近10000公里;形成5个方向、8条通道、18条回路的多方向外受电格局;在5大供电分区中,形成以220千伏环网为主干的城市高压配电网;本地电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装机313万千瓦,比重达到51%。2010年,全市电力高峰负荷达到1666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810亿千瓦时,户均停电时间为4.6小时,比2005年减少13个小时,较好满足了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用电需求。
  成品油管线首次建成,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完成燕山石化炼厂设备升级改造,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汽柴油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建成183公里六环路成品油管线和长辛店油库,年输油量达到285万吨。到2010年底,全市油库达到22座,储油量达到80万立方米,经营性加油站达到1074座,形成“一厂、一线、多库、千站”的成品油供应保障体系。
  (二)运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建立能源经济运行调度平台和市场监测网络,煤电油气运实现常态化、综合性运行管理,“总量平衡、监测分析、环节预控、预测预警、信息储备”五项能力显著提高。建立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铁道部等国家部委及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神华等中央企业的定期协调机制,保障资源总量供应和运输通道畅通。加强与周边省市能源战略合作,支持本市大型企业集团域外发展,京能集团域外参股控股的总装机容量达到4437万千瓦,建成鄂尔多斯、岱海等一批现代化煤炭、电力生产基地。针对极端天气增多、能源供应不确定性增加的状况,坚持提前制定迎峰度夏、冬季供暖时期能源保障运行调控机制和预案,加强预控和预判,保障高峰时段运行安全。率先建立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多级能源储备制度,30万吨煤炭、3000吨供暖燃油和1万吨液化石油气等政府应急储备设施建成投运,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万无一失,圆满完成了奥运会、残奥会、建国60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首都能源运行安全保障任务。
  (三)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加快实施燃煤设施资源整合和清洁能源改造,全市煤炭消费总量约为2750万吨,在全市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13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量逐年大幅提高,应用范围拓展到除炊事、采暖以外的发电、工业、制冷等领域;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奥运村再生水热泵系统,地热、热泵供暖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风能利用、垃圾发电实现零的突破,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接近20万千瓦。2010年,全市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70%,其中天然气、外调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分别达到13%、23%和3%。
  (四)能源惠民成效显著。
  着力解决城市薄弱地区、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用能的发展“盲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惠及140万户城乡居民的能源安居工程。到2010年底,17.3万户老城居民实现采暖无煤化;65万户居民冬季暖气不热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16万户老楼居民告别煤气罐,用上方便清洁的管道天然气;近8万户老旧小区居民用电条件显著改善;20万户城乡居民用上太阳能热水;7万户郊区农民接通了清洁经济的管道燃气;2万户山区百姓用上了安全放心的液化石油气;新建节能抗震民居1.2万户,实施既有农宅节能增温改造3.7万户;示范推广新型生物质采暖农具5.3万套。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用能品质显著提升。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