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28、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不断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继续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和道德宣传实践活动,以“道德模范”、“孝星”、“文明新市民”等评选活动为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把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市民内在的精神追求。大力倡导扶危济困的社会美德,营造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氛围。积极培育和增强市民的首都意识和首善意识。不断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工作力度,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适时推出各类先进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大力宣传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探索典型宣传新思路。
29、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水平。深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大力开展科学普及与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市民的科学素质。大力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知识,引导市民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塑造美好心灵。大力开展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教育,强化人文意识,倡导人文关怀,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积极开展来京务工人员“与首都文明同行”活动,通过各种方式维护来京务工人员的基本权益,增强来京务工人员对北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共建人文北京,共享北京发展成果。以统筹解决新时期人口问题为中心,促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提升首都市民家庭幸福指数。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增强市民身体素质;强化心理健康意识,开展心理咨询,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促进市民心理健康;加强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市民识别邪教、抵御邪教的能力;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健康北京人”的目标。
30、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围绕培育文明风尚、维护公共秩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改善城乡环境等目标,深入持久地开展“爱首都、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持续推进礼仪文明引导行动、环境文明引导行动、秩序文明引导行动、服务文明引导行动、观赏文明引导行动和网络文明引导行动。建立北京文明市民学校指导中心,完善市民文明教育网络。深入开展“绿色出行、文明交通从我做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宣传绿色出行理念,倡导、鼓励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推进“文明交通计划”,强化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倡导文明交通行为,为缓解交通拥堵做贡献。大力加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提升广大市民对垃圾减量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正确投放率。
31、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文明区县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优美的新城新区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基层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制定精神文明宣传栏、电子屏和文化墙的建设标准。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集市、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并逐步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推动全市窗口行业和行政执法部门窗口单位全面实现规范化服务达标,进一步提高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加强军(警)民共建工作,突出思想共建和精神互助,充分发挥军地双方优势,着力增强军政军民团结,促进军地融合式发展。
32、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营造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有效衔接,推出一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品牌,为未成年人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和《
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保护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目标,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和技术等多种手段,以网吧、手机、荧屏声频视频、各类出版物为重点,深入推进校园周边环境净化工作。整合社会公益资源,进一步加大对未成年人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组织青少年与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广泛开展“蓝天下共同成长”手拉手结对互助活动,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为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3、引导推广社会志愿服务。继续深入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精神,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努力使志愿服务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追求。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志愿者招募机制,探索建立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提高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到“十二五”期末,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率达到20%以上,注册志愿者保持在200万人以上。充分挖掘社会志愿服务资源,建立参与广泛、贴近需求、专业志愿者与通用志愿者相结合的志愿服务队伍,推动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大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丰富志愿服务的内涵,着力开发急需项目和特色项目,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符合社会需求的项目体系。完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建立全市志愿服务需求信息发布和提供对接平台,加强市志愿者联合会建设,形成分类管理、统筹协调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34、加强城市环境文明建设。结合首都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生态特点,努力提升首都城市文明形象。深入开展“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大力推进城市景观和城市标识系统建设,优化景观设计,绿化美化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塑造大气、优雅的首都形象。继续推进无障碍交通设施建设和管理,基本建成中心城无障碍交通出行网络;加强公共建筑、休闲娱乐等设施无障碍化,为市民提供行动、休闲方便。加强市民生活区域环境建设,重点整治老旧小区、老旧平房区、胡同街巷,提高城市居住区环境质量。加强进京第一印象区域环境建设,推进航空走廊、进京铁路、公路、地铁和交通枢纽周边环境建设。加强全市重点大街、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保护区、高端产业功能区、风景名胜区、高教园区、新城和小城镇环境建设。开展全市城乡结合部、郊区农村等环境薄弱地区环境整治,基本消灭“城中村”等脏乱差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