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五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5·12”汶川特大地震、特大暴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大干旱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历史罕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复杂的防灾减灾形势及重大挑战,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与战略部署,带领全省人民锐意进取,攻坚破难,取得了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
五年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调、社会参与的应急联动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专业救援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应急队伍逐步壮大,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与临灾避险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大幅提升。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进一步提升了我省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影响。
第二节 发展机遇
---经济健康发展为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通过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以及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全省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防灾减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为快速救灾救援提供了便利条件。以西部交通枢纽建设工程及“村村通”工程为支撑,构建了通向灾区的多通道快速救灾救援通道。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为我省加快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的建设与完善,为灾后快速救援救助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科学技术发展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强有力手段。无线通讯、“3S”、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化高新技术及设备装备的应用,为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和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重特大自然灾害抗灾救灾实践为防灾减灾积累了宝贵经验。近年来,我省在抗击重特大自然灾害,特别是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考验,为政府、社会及公众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更加开放自信从容应对大灾大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国际交流合作及民众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为综合防灾减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参与国际救援、分享自然灾害应对的成功经验,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为我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随着社会各界主动参与防灾减灾的意识逐步增强,积极投身防灾减灾工作,日益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力量,社会动员逐步实现由应急化向常态化转变。
第三节 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2011年至2015年,是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期,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资源消耗不断增长,城市(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断加速,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全省地质、旱洪及气象等灾害易发、多发的趋势将继续存在,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四川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全省174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已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达3万余处,占全国 15% 左右。当前,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尚不健全,基层应急支撑能力普遍薄弱,群众识灾、防灾能力还较欠缺;加之诱发因素复杂多变以及“5·12”汶川特大地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省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繁重,防灾挑战不断,压力剧增,形势十分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