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标本兼治 加强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
把农村社会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第一节 建设幸福和谐宜居新农村
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农村普及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新农村建设。重点解决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到2015年,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格局,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坚持用共同的愿景凝聚人心,统一干群思想;用开放的方式联系群众,密切干群关系;用群众的办法治理农村,促进群众自治;用立体的管理融洽城乡,促进社会和谐;用创新的思路不断探索,巩固实践成果。
加大“千百工程”实施力度。增加投资总量,扩大建设范围。到2014年,全市建成新农村示范村300个以上、推进村3000个以上。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镇和示范片区建设,探索新农村示范区县(自治县)建设。
建设“巴渝新农村和谐乡村”。加大财政投入,启动实施“巴渝新农村和谐乡村”
[[48]]建设“515计划”
[[49]],即用5年时间,创建100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5万元的示范村。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健全村财乡(镇)管、民主议事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村基层服务管理功能。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四大工程”
[[50]],深化“创先争优”、“三进三同”活动,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基层干部化解矛盾的能力,确保农村稳定。到2015年,全市针对农村干部作风、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土地管理、农民负担、计划生育等问题的信访下降5个百分点。
第二节 加快建设新农村镇村体系
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农村镇村体系建设。统筹城乡规划,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强化产业特色、注重产业立镇,加强与县域中心城市联系,增强对周边城镇和农村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强化村级社会化服务设施建设,建设方便村民出行、交往、休憩的公共院坝、交通设施,完善村落集中取水点、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推进“五个一”
[[51]]工程建设,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六个有”
[[52]]目标。到2012年,着力打造4个市级重点示范镇、108个市级中心镇
[[53]]、420个一般镇;建设中心村1500个左右,集中县域农村人口总数的40―50%;培育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0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20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
提高农村居民居住质量。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在“村规划”指导下建设农民新村,在“通用图集”引导下建设巴渝新居,重点改造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和贫困户危旧房。到2012年,全市建成农民新村1500个、巴渝新居15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30万户,消除60%的农村危旧房,实现农村面貌大改观、特色风貌大彰显、人居质量大提升
[[54]]。“十二五”期间,建成农民新村2500个、巴渝新居25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50万户,全部消除农村危旧房;建设森林生态场镇150个、绿色村庄500个。
第三节 增强农村灾害防控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气象事业。加强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实施“五大重点工程”
[[55]],到“十二五”中后期,在西部地区率先初步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形成城乡气象统筹发展和城乡气象服务一体化新格局。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达85%以上。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3―5个百分点,短临预报准确率显著提高,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提高3―5百分点。
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后续建设,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预防、卫生监督和防疫屏障体系,实现“三快速一全程”
[[56]]目标。到2015年,全市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实现全面控制,建成达到国际标准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有效控制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把猪、禽、其他大牲畜死亡率控制在5%、13%和1%以下。基本建成市、区县两级水生动植物疫病监测、重大疫病控制、渔用药检验与残留监控三大系统,全面提高水生动植物疫病防治水平,鱼、虾养殖因病害造成的死亡率下降5个百分点,基本控制水生动物重大病害。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开展预警体系、信息报告管理体系和疫情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新建20处国家级监测站、7处市级监测站,建设市级监测中心和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组建应急处置专业预备队,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培训演练基地和应急物资储备库。
提高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能力。建设完善农作物、森林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植物检疫防疫系统,提高重大病虫害和植物疫情监测预警、应急控制综合能力。实现对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国外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的全面监控,建成三峡库区柑橘非疫区,有效阻止和控制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蔓延。明显提高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报准确率。“十二五”期间,新建植物保护工程8个,续建10个。全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密度达到每100万亩1个,重大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由80%提高到85%以上,中期预报由85%提高到90%以上,短期预报由90%提高到95%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重大农作物有害生物一般发生区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左右,重发生区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左右。
提高防汛抗旱预警能力。加强“三站”
[[57]]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市重点城(集)镇及重点工程的水文水资源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初步建立防汛抗旱调度及应急管理制度,全面建成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防洪保安、抗旱减灾能力全面提高。
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农作物种子救灾储备体系,种子储备总规模达到市场需求量的10%左右。完善防汛抗旱组织机构,加强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及网络化建设,加快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库建设,提高应急抢险能力。加强气象雷达系统建设,强化地震、暴雨监测和预警预报,增强冰雹、雷电、大风及其衍生灾害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保障能力,完善水情监测系统。加强农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种重大地质灾害群策群防体系,组建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构和队伍,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和防灾预警系统。全面开展农房地质灾害的排查和整治,建立健全农房建设地灾巡查报告制度和事故快报制度。加强农村防火防灾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公共消防设施,完善消防组织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开展农村消防宣传,提高农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安全素质。加强农村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农村全覆盖的疫情监测报告和处置网络、监测系统和服务网络、重点疾病监测系统及儿童免疫规划服务网络。加快建立完善动植物疫病普查、监测、检疫和预警系统。
第四节 建设农村森林工程
建设500万亩速丰林。主要布局在坡耕地、宜林荒山等区域。以酉阳县为中心的渝东南造林200万亩,以丰都县为中心的渝东北造林150万亩,以永川区为中心的渝西造林150万亩。
改造985万亩低效林。重点是改造风景林、防护林、用材林和经济林。都市区改造69.5万亩,非都市区915.5万亩。在低效林改造中,实施三峡库区生态屏障低效林改造300万亩。
绿色村镇造林215万亩。以全市非都市区95个中心镇和3000个绿色村庄为重点,在路、河、库及农田周边建设农田林网,在街旁、房前、屋后、宅旁进行庭院绿化。绿色村镇造林中,农田林网造林30万亩,庭院绿化造林40万亩,生态林建设造林145万亩。
建设110万亩经济林。建设柑橘基地80万亩,南方早熟梨基地10万亩,特色水果基地10万亩,干果及蚕桑基地10万亩。
第五节 提升农村公共安全
推进“五个重庆”建设。“五个重庆”建设投资用于农村部分不少于50%,2012年基本建成“五个重庆”。到2015年,通过建设“畅通重庆”,全市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到85%以上;通过建设“健康重庆”,全市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75%,健康行为养成率达到60%,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达到西部地区领先;通过建设“森林重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建成林业产业发达、生态系统稳定的新农村;通过建设“平安重庆”,全市农村居民安全感指数达到95%以上;通过建设“宜居重庆”,全市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超过45%。
建立公共安全体系。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加强区县(自治县)食品药品快速检测能力建设,强化基本药物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区县(自治县)、乡镇应急管理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础建设,做好刑罚执行和教育矫治工作。
第六节 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落实农业资源区划机构,建立重庆市农业资源数据库,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工作。保护耕地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理,调整居民点布局,控制农村居民点占地,推进废弃用地复垦,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开展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耕地保护由数量型保护转变为数量、质量和生态复合型保护。保护农业生物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实施农业生物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工程,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推进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区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治示范基地建设,建成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园5个,开展农业珍稀野生植物资源异地保护,建设和完善农业生物资源监测预警体系。在长江及支流水域开展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增殖放流。实施草地植被恢复与建设。开展农田保护性耕作,推广轮作、少耕、免耕、秸秆覆盖还田等技术,充分利用农家肥和种植绿肥作物,培育土壤肥力。加大城镇及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水质、土壤墒情、泥沙等监测。防治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园区60个,探索和研究适合重庆本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与模式。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十二五”期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5000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治理900万亩。加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自然保护区5个,新增保护区面积20万亩。
全面防治养殖污染。重庆主城内环以内全面禁止畜禽养殖,内环至二环之间区域逐步退出养殖业。对新建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实行环评,督促项目建设采用先进工艺、增设污染处理设施。对现有畜禽养殖场粪便进行减量化处置、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畜禽生态养殖、粪便厌氧发酵、商品有机肥料生产等成熟技术,建立大中型能源环境示范工程。到2015年,全市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普及率达到95%以上。
第七节 培养新型农村居民
推进“能人治村”。加强乡镇干部学历教育和村干部培训,实现3年内75%以上的村“两委”负责人成为懂产业、善经营、能干事的“能人型”干部,基本形成“能人治村”的局面。合理制定村干部报酬,推行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和离任补助制度,扩大在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的比例。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促进“能人治村”的同时,依法推进村民自治和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
强化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打造区域性综合培训学校,建立与行业协会、园区企业互动的就业培训机制,2012年实现农村“五类学生”
[[58]]生活费全减免。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对新生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加大中长期培训力度。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委托培训。扩大政府资助农村贫困学生就读中职学校的覆盖面,实现“应读尽读”。集中培训农村劳务经纪人10万人(次),其中市级骨干劳务经纪人1万人(次)。建立用人单位和社区对农民工实施继续教育的制度。
强化职业农民培训。实施“巴渝新农民培养计划”
[[59]],培养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解决今后较长时期农业劳动力青黄不接问题。政府出资定向培养农业产业技术工人,把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的年轻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减少农业院校培养非农专业学生,探索解决由国家资助就读农业专业学生在农业行业就业问题的办法。
第八章 强化落实 实现农业农村发展蓝图
切实加强领导,细化分解任务,狠抓责任落实,确保“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圆满实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基础地位。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和资源配置上,切实体现“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主城以外的区县(自治县)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
改革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政府部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覆盖。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农业管理关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配置乡镇行政资源,把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设定为乡镇主体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