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畜牧产业。建设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稳量提质发展生猪,大力发展草食牲畜,适度发展禽、蜂,加快发展饲草、饲料和兽药产业。生猪以发展优质肉猪养殖为主,积极推广适度规模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草食牲畜以发展优质肉牛、肉羊、奶牛、肉兔、长毛兔养殖为主,积极推广种草养畜及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肉禽和蛋禽适度规模林下养禽模式。在蜜源植物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蜜蜂养殖。建立和完善“六大体系”
[[19]]。实施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积极推进人工饲草基地和家庭小草园建设,加快草种业和草坪业发展,探索发展草业旅游。鼓励发展绿色饲料和兽药生产。到2015年,全市出栏生猪2300万头、肉牛80万头、肉羊400万只、家禽3亿只、肉兔4000万只,奶牛存栏达到5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0%。
发展生态渔业。突出发展池塘养鱼,大力发展天然生态渔业,保护发展土著鱼,探索发展观赏鱼,实施“吨鱼万元工程”、“稻鳅双千工程”、资源养护工程、观赏鱼产业化工程和亲本换代工程
[[20]],切实抓好渔业资源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打造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到2015年,全市淡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0万吨,渔业总产值100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大幅提高淡水产品市内自给率,基本建成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
做大林业产业。加快森林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林业“五大重点工程”
[[21]],大力推进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十二五”期末,全市林地面积达到6500万亩。加快发展林禽(畜)养殖、林下特色种植等,加快森林旅游业发展。大力培育苗木和花卉市场,做大做强苗木和花卉产业。到201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培优茶叶产业。突出特早茶优势,开发有机茶产品,规模化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造。到2015年,全市建成标准化茶园40万亩,改造老茶园30万亩,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10万吨,形成三大特色茶叶优势区
[[22]],无性系良种推广率达到60%以上,名优茶制作机械化率达到100%,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80亿元,跻身全国茶叶十强省(区、市)行列。扶持壮大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2―3家,打造全国知名品牌2―3个,创建国家驰名商标1个。
开发特色果业。以满足重庆主城区特色时令果品供应和市民休闲旅游需求为目标,集中发展梨、枇杷、葡萄、杨梅、猕猴桃等特色果品,实现淡季每月有新鲜水果上市。到2015年,全市伏淡季水果生产面积达300万亩、总产量200万吨,商品率达到90%以上,优质率达到70%以上,果业产值50亿元以上,关联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推进蚕桑产业。稳定渝西地区蚕业生产,积极推进三峡库区和渝东南蚕业适宜区蚕业发展。加强蚕桑生产基础设施、蚕桑良繁体系建设,加强蚕桑资源综合开发,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到2015年,全市建成年产茧10万担以上优质蚕茧基地区县(自治县)6个、5万担以上优质蚕茧基地区县(自治县)3个、3万担以上优质蚕茧基地区县3个,年蚕茧总产量达到100万担。
振兴中药产业。在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发展党参、金银花、薯芋、黄连、杜仲等优质中药材,在三峡库区建设天麻、半夏等等中药材基地。到201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培育中药材龙头企业50家,中药材产值达到200亿元。
巩固烟叶产业。探索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稳定生产规模,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烟草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提高烟叶生产科技水平。到2015年,全市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烟叶总产量达到10万吨。
第三节 夯实发展基础
加强耕地质量保育。高标准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基本农田建设、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改革耕作制度,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培肥地力和平衡土壤养分,加快补充耕地的土壤熟化进程。加强工程后期管护,改善农田水利、林网、道路等基础条件,提高耕地地力水平。建立全社会参与耕地质量建设的激励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市改造中低产田300万亩,高产稳产农田达到1500万亩,土地产出能力达到每亩5000元、年均递增4%。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粮食、蔬菜主产区和重点产业基地为重点,完善农田灌溉设施,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和“五小工程”
[[23]]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加快推进灌溉水源工程建设,优先实施优势产业基地灌溉设施配套,大力推广防渗渠道、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农田水利建设力度。
推进良种工程建设。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重庆现代种业。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建立健全优良品种的资源保护利用、引育扩繁、生产经营和推广使用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公共支持、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现代良种繁育基地(场),扶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经营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种业龙头企业,显著提升良种供给保障能力。加强良种知识产权保护。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10个国家粮食产能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改造治理土地20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00万亩,配套建设优质柑橘基地2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50万亩,扶持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集中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示范区10个。
第四节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先扶持粮油、蔬菜、畜禽生产大县整体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基本建成“潼南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达到3―5个。
建设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以荣昌县为核心区,黔江区、长寿区、合川区、涪陵区为先行区,推进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到2015年,全市畜牧业科技贡献率由40%提高到65%,畜产品商品率由65%提高到95%,畜产品优质率由65%提高到95%,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由45%提高到55%。
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支持渝北区和忠县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申报创建新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快推进江津国家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建设。到2015年,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农业交流平台、中国西部农业孵化器、中国西部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进中心、中国西部统筹城乡示范窗口、农业观光休闲度假胜地
[[24]]。
建设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施“主城近郊都市农业提升工程”、“渝西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体系完善、定位合理、管理规范、效益显著、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农科贸易城。支持万州区建设农业“一个基地”和“两个样板区”
[[25]]。到2015年,全市基本建成10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实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结合三峡库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建设生态农业园。到2015年,将重庆库区生态屏障区建设成为绿色无公害农业示范区
[[26]]。
建设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园。在重庆主城和万州、涪陵等区域中心城市近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设施蔬菜、设施水果、设施花木等设施园艺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畜牧、水产等设施养殖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温室大棚面积由3000万平方米增加到5000万平方米。
第五节 提高农机化水平
研发推广适用型农机。结合重庆山地农业实际,积极引进和开发多功能、经济型中小农业机械装备。重点研发山地农业小微型机械,着力解决山地和小块农田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问题。扶持发展农机具租赁市场。着力打造年销售产值达100亿元以上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集群,创建“中国微耕机之都”。大力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1000个,建设县级及区域性农机推广站20个、农机化信息工作站40个、农机科技示范基地30个。
加快农业机械化示范。大力推进水稻、油菜、蔬菜、柑橘、中药材、花卉等机械化生产技术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畜牧养殖及废弃物处理技术、南方牧草快速干化和草粉加工技术、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建设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县、开县、江津区、合川区、南川区、秀山县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涪陵区、潼南县、铜梁县、璧山县蔬菜生产机械化示范片,建立三峡库区柑橘生产机械化示范带。201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50%。
第六节 加快产业化经营
建设产业基地。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的思路,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引导农民调整品种结构,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到2015年,全市优质中稻、优质豆类、优质玉米、专用马铃薯、优质油菜等生产基地占粮油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80%以上,建成优质肉猪、草食牲畜及禽、蜂生产基地70个。
壮大龙头企业。扶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有经济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流通型龙头企业。实施“小巨人计划”
[[27]],开展“流通过百亿、加工超十亿、基地上万亩”示范龙头企业创建活动。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到市外、国外创建基地和开辟市场,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全市108个中心镇每个镇培育至少1家龙头企业
[[28]]。到2015年,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0个、产值300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5个、超过50亿元的15个、超过1亿元的200个。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重点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扶持针对农村服务的微型企业发展。
塑造产品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培育重庆农业主体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原产地标识,着力提高重庆地产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到2015年,将重庆柑桔、重庆牛羊、涪陵榨菜、派森百果汁、石柱长毛兔、万县老土鸡、秀山土鸡、城口山地鸡、垫江肉鹅、重庆蜂蜜、三峡有机鱼、“石柱红”辣椒、“潼南绿”蔬菜等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
拓宽市场领域。引导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现有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加大市场培育力度,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运销大户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化解市场风险。引导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与各类超市对接,构建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到“十二五”末,本地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5个百分点。
第七节 完善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
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
[[29]]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由政府农业机构承担,所需经费由财政全额供给。完善区县(自治县)、乡镇两级农技服务体系。推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优化队伍结构,提升队伍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到2015年,全市建设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000个、村级服务站点3万个、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000个,建设完善乡镇畜牧兽医站979个、种子市场监测点15个,建成标准林业站100个和国家一级木材检查站30个。
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实施“五大工程”
[[30]],推进“金农工程”二期建设,建设市、区县(自治县)、乡镇、村四级信息双向畅通平台,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国家级农业遥感地面监测样方网点县,建立健全“重庆市农业经济数据处理中心”、“重庆市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建立肉蛋奶生产及价格监测体系。到2015年,全市实现1000个企业或协会、2000个名优农产品网上展示与交易,稳定发展农村信息示范户10000名,组建100名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师队伍和500名信息服务专家队伍,农村信息核心用户稳定在30万户,普通用户发展到300万户,农村电话信息进村入户率超过40%,国家级遥感地面监测样方网点县扩大到8个,实现农村信息化服务全覆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第八节 强化科技支撑
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以种养业良种自主研发创新为中心、配套技术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建设“重庆市农村经济安全评价和预警中心”、畜禽遗传资源评估中心和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建成3―5个国家农业重点实验室,在不同农业生态区域建设农业野外科研观测站,在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农业投入品创制中心和农业加工品创制中心,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三大科技主体”
[[31]],取得“七个重大突破”
[[32]]。加快生物农业发展,支持和鼓励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技术研发。加快推进“四院一所”
[[33]]改革和发展,提升科技研发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广先进实用、节本增效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到2015年,全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引进筛选能力进一步增强,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缩短良种更新时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业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