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第三节 “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任务艰巨



  “十二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发展要努力完成三大基本任务,概括为“三个确保”:

  确保农村民生明显改善。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深入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森林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建设农村道路、饮水、灌溉、防洪、电力、沼气等基础设施,搞好农村环境治理,促进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发展,探索减少农村居民、富裕农村居民和农村居民变市民的有效途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三代人问题”[[10]],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确保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市内口粮基本自给。加快建设“菜篮子工程”,打造全国蔬菜产业强市和畜产品自给市。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确保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支撑。通过建设国家级“十大优势产区”[[11]],扩大养殖、园林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农产品加工提供原料,实现农业增效。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村内部就业和增收领域,提高经济质量。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发挥农业生态保障功能,实现三峡库区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转变方式 开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新局面



  立足产业发展和农村居民增收,确定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牢固树立“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认真落实“三农”方针政策,以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五个重庆”为契机,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为首要任务,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基础,以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减少农村居民为手段,以深化农村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加强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确保农村民生明显改善,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认识定思路,创新求发展,发展增收入,增收促统筹,坚持“七大原则”。

  ――统筹发展原则。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促进资源要素城乡互动,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区域良性互动发展机制,促进“圈翼”农业农村协调发展。

  ――改革创新原则。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变革传统农业经营组织体制,培育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新型农业机制与体制,集聚先进农业产业要素,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

  ――功能拓展原则。拓展农业生产、生态、观光、旅游、休闲、教育功能,强化服务城市功能,注重走生产、经济、生态、社会各项功能兼顾的复合型模式,优化农业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

  ――环境友好原则。兼顾当前发展与未来生存双重需求,发展低碳农业,加强对水、土、生物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与再利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造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村生态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科技兴农原则。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与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引进、示范和推广,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

  ――市场导向原则。整合资金,突出导向性、公益性、基础性补助投资,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重点发展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产业覆盖面大、对农村居民增收效果明显的优势特色产业。

  ――扩大开放原则。突破传统地域界线,把重庆农业融入市内外市场,吸引市内外科技、信息、资金、人才、资源,注重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和外地资源,实现互动共赢。鼓励各类农业企业、专业大户走出去,实现外向扩张。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健全,农业现代化水平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减少农村居民50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12]],基本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基本建成繁荣、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实现五大重点目标:

  ――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村经济总量达到4000亿元,实现农村工商企业增加值100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965亿元。

  ――主要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保持口粮基本自给;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达到220万吨、55万吨、18万吨、50万吨、1800万吨、500万吨。

  ――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13]]以上。其中,“一圈”达到1.5万元,渝东北地区达到1.1万元,渝东南地区达到1万元[[14]],三峡库区达到1.2万元。

  ――城乡统筹“五个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民生事业长足发展,农村就业、住房、社保、教育、卫生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建成,2015年非农户籍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11年前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5%,农村垃圾处理率达到50%,生活污水净化率达到60%,建成三峡库区生态屏障,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详见专栏1。

专栏1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主要目标[[15]]

类别

指  标

单位

2010年

2012年

2015年

“十二五”

年均增速

(%)

指标属性

农业
  农村
  经济

农村经济总量

亿元

2100

2400

4000

13.7

预期性

农业增加值

亿元

685.4

785

965

7

预期性

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8.7

7.5

5

预期性

农业总产值

亿元

1020.2

1168

1430

7

预期性

农村工商企业增加值

亿元

545

700

1000

12.9

预期性

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

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

%

55

60

85

预期性

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

%

53

56

6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276.7

7380

12000以上

18以上

预期性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

%

89

90

93

预期性

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

42

35

30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

37

40

45

约束性

类别

指  标

单位

2010年

2012年

2015年

“十二五”

年均增速

(%)

指标属性

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

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参保率

%

93.7

94

95

约束性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县覆盖率

%

75

100

(2011年)

100

约束性

农村恩格尔系数

%

48

47

45

预期性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

10.8

12

预期性

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信息化程度

%

53

60

70

预期性

农村沼气池(累计)

万口

127

157

227

预期性

现代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