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任务艰巨
“十二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发展要努力完成三大基本任务,概括为“三个确保”:
确保农村民生明显改善。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深入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森林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建设农村道路、饮水、灌溉、防洪、电力、沼气等基础设施,搞好农村环境治理,促进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发展,探索减少农村居民、富裕农村居民和农村居民变市民的有效途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三代人问题”[[10]],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确保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市内口粮基本自给。加快建设“菜篮子工程”,打造全国蔬菜产业强市和畜产品自给市。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确保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支撑。通过建设国家级“十大优势产区”[[11]],扩大养殖、园林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农产品加工提供原料,实现农业增效。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村内部就业和增收领域,提高经济质量。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发挥农业生态保障功能,实现三峡库区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转变方式 开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新局面
立足产业发展和农村居民增收,确定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牢固树立“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认真落实“三农”方针政策,以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五个重庆”为契机,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为首要任务,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基础,以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减少农村居民为手段,以深化农村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加强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确保农村民生明显改善,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认识定思路,创新求发展,发展增收入,增收促统筹,坚持“七大原则”。
――统筹发展原则。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促进资源要素城乡互动,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区域良性互动发展机制,促进“圈翼”农业农村协调发展。
――改革创新原则。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变革传统农业经营组织体制,培育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新型农业机制与体制,集聚先进农业产业要素,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
――功能拓展原则。拓展农业生产、生态、观光、旅游、休闲、教育功能,强化服务城市功能,注重走生产、经济、生态、社会各项功能兼顾的复合型模式,优化农业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
――环境友好原则。兼顾当前发展与未来生存双重需求,发展低碳农业,加强对水、土、生物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与再利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造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村生态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科技兴农原则。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与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引进、示范和推广,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
――市场导向原则。整合资金,突出导向性、公益性、基础性补助投资,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重点发展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产业覆盖面大、对农村居民增收效果明显的优势特色产业。
――扩大开放原则。突破传统地域界线,把重庆农业融入市内外市场,吸引市内外科技、信息、资金、人才、资源,注重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和外地资源,实现互动共赢。鼓励各类农业企业、专业大户走出去,实现外向扩张。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健全,农业现代化水平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减少农村居民50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12]],基本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基本建成繁荣、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实现五大重点目标:
――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村经济总量达到4000亿元,实现农村工商企业增加值100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965亿元。
――主要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保持口粮基本自给;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达到220万吨、55万吨、18万吨、50万吨、1800万吨、500万吨。
――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13]]以上。其中,“一圈”达到1.5万元,渝东北地区达到1.1万元,渝东南地区达到1万元[[14]],三峡库区达到1.2万元。
――城乡统筹“五个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民生事业长足发展,农村就业、住房、社保、教育、卫生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建成,2015年非农户籍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11年前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5%,农村垃圾处理率达到50%,生活污水净化率达到60%,建成三峡库区生态屏障,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详见专栏1。
专栏1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主要目标[[15]]
|
类别
| 指 标
| 单位
| 2010年
| 2012年
| 2015年
| “十二五”
年均增速
(%)
| 指标属性
|
农业
农村
经济
| 农村经济总量
| 亿元
| 2100
| 2400
| 4000
| 13.7
| 预期性
|
农业增加值
| 亿元
| 685.4
| 785
| 965
| 7
| 预期性
|
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8.7
| 7.5
| 5
| ∕
| 预期性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1020.2
| 1168
| 1430
| 7
| 预期性
|
农村工商企业增加值
| 亿元
| 545
| 700
| 1000
| 12.9
| 预期性
|
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
| 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
| %
| 55
| 60
| 85
| ∕
| 预期性
|
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
| %
| 53
| 56
| 60
| ∕
| 预期性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5276.7
| 7380
| 12000以上
| 18以上
| 预期性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
| %
| 89
| 90
| 93
| ∕
| 预期性
|
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 %
| 42
| 35
| 30
| ∕
| 预期性
|
森林覆盖率
| %
| 37
| 40
| 45
| ∕
| 约束性
|
类别
| 指 标
| 单位
| 2010年
| 2012年
| 2015年
| “十二五”
年均增速
(%)
| 指标属性
|
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
| 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参保率
| %
| 93.7
| 94
| 95
| ∕
| 约束性
|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县覆盖率
| %
| 75
| 100
(2011年)
| 100
| ∕
| 约束性
|
农村恩格尔系数
| %
| 48
| 47
| 45
| ∕
| 预期性
|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0
| 10.8
| 12
| ∕
| 预期性
|
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信息化程度
| %
| 53
| 60
| 70
| ∕
| 预期性
|
农村沼气池(累计)
| 万口
| 127
| 157
| 227
| ∕
| 预期性
|
现代
|